肖琼英
营山县联升小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人文性,从感性的层次来讲, 是对人的理解、 对人的接纳、 对人的尊重、 对人的爱护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在强烈倡导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处于新课改前沿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教育活动的始终。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 语文教育实现人文性却成了海市蜃楼、 空中楼阁, 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为“人文而人文”、 “机械人文性” 现象在语文课堂上屡见不鲜,笔者称之为“伪人文性” 现象。
一、“伪人文性”的课堂形态
(一)、对文本人文内涵的把握和处理有失偏颇
现象:语文课结束时,教师启发道: “狼往小羊身上扑去, 大家想一想, 小羊怎样了呢?” 或者是 “在当今社会中,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于是,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众说纷纭, 各抒己见, 课堂上热闹非凡。反思:经典寓言《狼和小羊》最终以老狼恶有恶报、撞死于巨石或被正义使者猎人枪杀代替了原著中的小羊惨死;名家名篇 《落花生》 一课中, “花生派” 在 “苹果石榴派” 的滔滔雄辩下,黯然失色,退居二线。从种种逆向设计不难看出,教师在努力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力求给学生创设 “敢于发表个人见解” 的氛围, 从而张扬个性, 体现人文性。 但我们不禁要问:提倡这类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究竟能给小学生留下些什么呢?众所周知,狼永远不会因为学生同情小羊的善心而改变吃人的本性,而落花生那种有真才实学却不图虚名的实干家也决不会因时代的发展而失去存在的价值。黑格尔告诉我们:想象要止于理性。所谓理性,是对文本内涵及其价值取向的正确把握。语文课堂上许多来自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偏离教学内容真正的价值取向的。学生思维是活了, 课堂气氛是活了,但学生也失去了很多。他们失去的是富有理性的思考,是对课文人文内涵的正确理解。 求新、 求异固然重要, 但如果要以牺牲 “求真” 为代价,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二)、课堂中的交往、 对话缺乏对生命体真正的人文关怀
现象:①语文课上的小组学习,停留在四人围坐一起,一两个学生独霸话坛,其他学生放任自流的简单合作的表现形式,缺乏真正的主体参与和对问题的共同探讨;教师匆匆组织, 又草草收场, 形式主义倾向明显。 ②语文课上, 对于学生的发言, 教师本着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频繁采取激励性评价,致使赞美之辞泛滥,渐渐埋没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反思:失去人文性的学习,教育家罗杰斯称其为“现代教育的悲剧”。 教师们都在各自的课堂阵地上身体力行, 试图使 “悲剧” 不再续演。于是在语文课上,教师开始关注学生学习时的情感态度,增加了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应运而生。 毫不吝啬的表扬、 赞美和激励似乎也令课堂充满了“人情味”。种种体现人文关怀的举动,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丝人文性的光芒在闪烁。可当循着这点光亮深入进去时,却发现学生的浮躁心理也在顺势滋长。
从上述的 “伪人文性” 现象中不难看出:那种缺乏精神内涵的正确把握的发挥、 毫无意义的合作、 廉价的表扬、缺少真情实感的对话,只不过是蜻蜓点水式的所谓人文关怀,其实更多时候不过是教师“为了人文而人文” 的虚情假意罢了。
三、重视生命个体,打造人文性课堂
1、钻透教材, 正确体会文本的“人文性”
如《文心雕龙》中所述: “情动而辞发”。作者在写文章时,必定是先倾注了情感, 才来谋篇布局、 遣词造句的。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性。 作为语文教师, 首先得自己去领会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的深刻的人文性,才能以此去影响并感染小学生。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尊重学生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只有建立在合情合理领会人文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帮助他们理解高尚的人文精神,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2、享受学习, 积极营造环境的“人文性”
(1)关注差异,促进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有其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只有从学生的差异上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营造人文性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得到很好的发展。 例如, 笔者在阅读课上指导朗读时,让学生自由选一个同学作为竞争对手练习, 然后上台比赛。 对于平时读书不流利的学生,只要他敢于挑战优秀的学生, 就给予肯定。 在课堂上,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 积极举手发言的就要进行肯定。学困生的努力尤其要及时给予鼓励,不要因为答案不标准或错误就冷落他, 应告诉他, 只要努力, 你就会和成功越来越近。当每个小学生看到自己经过努力所得到的成绩都能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为之骄傲,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从而产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2)生生互动,自主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看似体现学生自主发展、进行人文关怀实则搞形式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首先要合理分工, 明确职责。 小组内应设小组长、 记录员、 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展开讨论、交流、操作、探究的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形式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其次, 要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三是认真倾听;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只要使合作常规落到实处,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 和谐、 宽松、 自由的学习环境,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就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从而使学生自主、 活泼地学习, 营造出一个人文性的学习环境。(3)张扬个性,学会自评。长久以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一种评价方式,那就是被评价者被动地接受来自外部的教师及其他学生的评价。 其实, 评价也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中, 各国都非常关注评价的主动性。英国曾提出一种 “改善学习” 的评价, 它伴随着课程学习的始终, 以自我为参照基础,要求了解学生已有的前提,明确学习目标并知道如何弥补达到目标的差距。德国在对教学评价的改革中也反映了这样一种理念:教学评价应当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由此可见,评价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张扬。 在教学中, 如果把彰显个性的机会留给被评价者,引导小学生用自我表现作为参照标准,结合教师、同学等的外部评价,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才会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及弱势领域,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保护并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表现的发展与优势潜能的发掘,同时也能使学生本身感受到自己是被赏识的,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 在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会自我评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创建出人文性的学习环境。
3、学会学习,提倡人文性教学法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在阅读课堂中要想真正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小学生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得到发展, 就必须大力提倡人文性教学法。有效的人文性教学方法应该是 “思考、 讨论、 交流、反省”,在思考中,体现展示学生独特的思维个性和情感体验;在讨论中,努力使小组中每一位成员的立场得以展现;在交流中使各自的观点受到认可或质疑;在反省中使个体发现认知冲突和内心的矛盾。通过这些形式的交往,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克服大班教学所造成的空洞、 低效的弊端, 让每一位小学生感受到真正的人文关怀,使无穷无尽的知识从学生记忆的负担变成滋养他们幼小心灵、脆弱生命和美好人性的“维生素”。例如,在教《穷人》一课时,在初读课文后提问:你认为桑娜一家穷吗?针对这一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求学生稍微思考后回答。在认认真真的自读之后,学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他们一家很穷,并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穷”的内容;还有的学生说,妈妈说倪伯伯是我们村最穷的人了,他都比桑娜住得好, 那桑娜当然穷了。 有的学生认为他们不穷。 这两类学生似乎都能找到充足的理由。于是, 教师掀起了教学高潮, 让学生自由搭配讨论。笔者发现享受过思考快乐的学生迅速投入这场争论,气氛异常激烈。在学生的情绪慢慢平稳之后, 学生之间开始交流。 有的学生说, “他们在生活上吃不饱,穿不暖, 确实是穷人, 但他们敢于面对艰难生活的坚强,关心别人的那份善良, 却是金钱买不到的财富, 他们是精神上的富翁” ;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有良好的品质, 他们那么善良, 这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 “对,他们精神上是幸福的”……而刚才说他们穷的学生都纷纷表示自己考虑得太片面了。 听课教师无不拍手叫好。 教师着眼于对学生精神自由的尊重,关注“人”,发展“人”这一教育终极目标,充满着一种人情味的精神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