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波
营山县三兴完全小学
小学生注意力差,无法长时间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听老师讲课。基本表象是:容易走神,做小动作,或东张西望,或胡思乱想,或窃窃私语,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用活动教学法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在活动教学中,创设情景至关重要。
一、创设操作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动手实践。使他们经历知识的猜想与验证,归纳与总结过程,让学生在亲历亲为活动中留下深刻的记忆。例如教学《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一种比较简便易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试着动手操作,自主领悟有关三角形和圆的特征。活动一:分一分——把图形按不同的标准分类,从而巩同已学过的方形、正方形的外在形象特征,引出本堂课要学的三角形和圆,使学生初步感知了三角形和圆。活动二:摸一摸、猜一猜——摸——摸西瓜,猜一猜西瓜切开后的切面形状,再摸一摸圆柱、下两个而。学生经历了猜想与验证,体验与思考的过程,体会到了圆与球的区别。活动三:摆一摆——用小棒摆三角形(摆一个要几根小棒?两个呢?三个呢?)。学生经历了操作与分析过程,激发了探索意识。活动四:剪一剪、拼一拼——剪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拼成机器人。学生动手剪、动脑想,拼出了形态各异的机器人,感受到了几何图形直观形态的美,感受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重要性。当然,创设操作情境的形式还可多样化,这要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因势利导,通过丰富、实在的操作导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中创造发展,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游戏情境,提高学生活动兴趣
要使小学低年级学生愿学、乐学比较乏味的数学,我们的课堂氛围必须显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把数学内容设计成儿童易于参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用游戏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费省效宏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玩,在游戏中悟,游戏中探索,游戏中创造,驰聘于想象天地,领受学习的喜悦与快乐,获得成功的满足。例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我精心编排了这样的游戏,让孩子们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认真看一看,摸一摸,说出新朋友的样子,触摸新朋友的感受。然后巧妙提问:同学们觉得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然后向大家介绍你刚刚“认识”的新朋友。我接着拿出一个装有四种物体的袋子,请小朋友摸摸袋子里的物体,先不说名称,口头描述它的外形特征,让其他小朋友猜一猜是什么物体。再让一个小朋友说特征,另一个小朋友对照形体特征摸出物体,很快就让学生掌握了这几种物体的形状。再如教学《认识钟表》时,设计了手势游戏:老师作几个手势,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根据手势说出时间。拔钟游戏:两人一组,一个人拔钟,一个人说时刻,交换进行。喜欢游戏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天性,他们在游戏中感悟,在游戏中求知,在游戏中益智,游戏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枯燥”的数学知识不经意在小学生头脑中潜移默化。
三、创设合作情境,提高交流兴趣
传统的教学往往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忽视了师生互动,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活力。
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把课堂作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多元化引导学生合作共学。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合作氛围,满足学生交流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探索的动力。合作交流能使小学低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优生可以把自己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经验传递给接受知识相对困难的学生,困难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由表达,吸取他人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例如教学《前后》时,我请几位同学站成一排,每个学生在小组内描述队列中每个小朋友的位置,再向后转,再次描述。每小组同学争先恐后,积极参与。我接着把最后一个问题抛出来,如果这些同学围成一个圆圈,该怎样描述他们在队伍中的位置呢?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每个学生都陷入了沉思之中。此时,我明白学生的认知能力需要适时点拨,于是立即组织小组相互讨论,然后让同学们共同分享每组的收获,经讨论交流得出:要确定圆圈里小朋友所在的位置,必须先确定其中某一个小朋友的位置,才能确定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在此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性思维得到了碰撞,理性思维得到了升华。他们在合作中交流,交流中分享,分享中感悟,感悟中提升,提升中总结,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发散过程,使知识掌握更加牢固,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体验情境,提高生活情趣
根据教学内容,我时常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身边的数学,获得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感。例如教学《分类》时,为了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体验分类的多样性和重要性,设计了一个情境活动,让全班学生参与其间、乐在其中。按自己的标准分类整理书包。有的学生按大小分类,有的学生按科目分类,有的学生按种类分类。此时,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从而得出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不同。接着再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分苹果、分算式、分教室里的同学的活动中去,让他们再次体验分类的多样性。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轻松愉快地获取了知识,而且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把学习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理解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刚刚接触数学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加喜欢、亲近数学,使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油然而生。
五、创设发现情境,提高探究兴趣
现代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小学低年级学生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应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培养,使之成为习惯。因此,在解决某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模拟真实过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小朋友排队参观科技馆,从左往向数妞妞排在第3个,从右往左数妞妞排在第9个,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参观科技馆?”有的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探究,有的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是探究,有的学生模拟真实情境,请几位学生站成一排,其中某人代表妞妞,用这种方法去探究。列出了不同的算式“9—1+3"“3—1+9”“9+3—1”。探究活动情景,使学生努力探索,积极思考,不断发现新方法,提高了对数学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不是知识的容器和佣人;教师是知识传播的组织者、引领者,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传声筒。在设计活动时,必须遵循适宜性、参与性、实际性、实效性原则。必须关心学生的需求,用心启迪学生的情趣。采用低年级儿童易于认知、乐于接受的方法去开展活动。为孩子们营造一种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活动氛围,使他们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或动手实践,或游戏表演,或情境体验,或合作交流,或探究发现。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去感受数学的无穷奥妙,致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体验探索过程带给自己的艰辛与快乐,形成严谨的态度,养成勤学、善思、质凝问难的良好习惯。让多姿多彩的情境活动成为小学低年级学生畅游的乐园。使孩子们在这里不断吸取知识的营养,启迪思维、张扬个性、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放飞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