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0期   作者:魏永能
[导读] 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深化改革
        魏永能
        隆林各族自治县民族高级中学 广西 汉族 533400
        摘要: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深化改革。新时代下,教育形式不断改革,求异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培养内容纳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受到了高中教师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求异思维和质疑、提问等密切相关,只有存在具体的语文问题,学生才能提出质疑,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高度关注高中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并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本文就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求异思维;高中语文;教学;应用
        引言
        加强高中生求异思维的培养,能够让学生从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脱离出来,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丰富语文知识的同时获得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升高中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重要性
        新课改影响下,国家和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加大学生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其中,求异思维的培养属于学生思维培养的层面,如果学生具备求异思维,对一些问题存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学生是有主见的,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和成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不仅如此,求异思维还能实现创新发展,开拓学习的新思路和新领域,有利于学生接触到更多新式的语文学习技巧和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学到丰富的语文知识。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构建具体的问题体系,以此为指导,鼓励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和质疑,锻炼自身的探索精神。再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还要加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力度,鼓励学生敢问、会问、不耻下问,提升自主探索和创新的能力,为高中语文课堂增加灵动性,增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时效性。
        2关于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2.1挖掘引发学生求异思考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挖掘引发学生求异思考的教学资源,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性,让学生通过教学资源,自然而然地进入求异思考的课堂。求异思维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寻找和设计层面要注重符合激发学生思考的特点,比如利用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资源之间的对比让学生体会获取知识渠道的不同,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教学资源的助力,更好地参与到求异教学的推进过程中。以《鸿门宴》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导入环节播放一段鸿门宴的影视视频,在不告知课本学习内容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思考这是描述了怎样一段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有哪些?你从视频观看中得到了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人物关系等方面根据自己所看进行多层次的思考。其次,教师可以围绕鸿门宴的主要人物进行充分挖掘,通过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的《垓下歌》完善两个主要角色的生平事迹,让学生通过朗读诗歌体会不同的情感变化,一方面充分了解主人公,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比思考主要人物的形象,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多角度地思考刘邦和项羽谁才是真正的英雄。最后,在学生把握课文整体内容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组,让学生自行搜索资料进行鸿门宴的剧本改编,同时结合一些音乐作品让学生在合作创作过程中多重思考本文的内在理念。
        2.2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具体的问题框架,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在新时代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只有可以明确学习目标,学生才能朝向语文学习目标努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根据课堂上将要讲到的语文知识做出一个具体的汇总,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学生还要有意识的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培养自身的质疑精神,勇敢的提出自己学习中存在的语文问题。

除此之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模式,可以提前利用多媒体设计问题课件,将一些课堂问题资源都总结在多媒体中。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涉及到许多优美的语句可以供学生赏析。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计相应的教学课件,同时,还要在教学课件中构建完整、明确的问题框架,这些问题主要是和这篇文章相关的,特别是一些具有启发学生思维作用的问题,教师要用鲜明的色彩标注出来,让学生重点思考和回答这类问题。
        2.3科学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简单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关于这一点,许多教师对此都深有感触。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对问题的重要性也给予了重视。但是,在问题教学中,许多人都存在提问随意化的现象。如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大量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回答,让课堂保持热闹就行了。其实不然,那些没有指向实质的问题,只能让教学处于虚假热闹的境地,学生根本无法通过学习发展思维,有所收获。在语文教学中,要想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要科学设置问题,用实质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碰撞,让学生真正通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真正的收获。
        2.4引导学生对归类的事物展开比较
        求同是求异的基础,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领学生进行广泛阅读,找出文章的共同点,包括文章的选材、写作风格,以及表现手段等方面,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学习中,形成发散思维。以高中教材中的“记一辆纺车”和“菜园小记”为例,两者各具特色,在内容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从情感、主人公经历以及写作背景能方面找出两篇文章的共同点,进而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加深其对作品的了解。只有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借助教材,引导学生展开分析,才可以有助于后续求异思维引导教学的开展。对文章的共同点展开分析,学生才能发现文章的本质所在,进入到语言和文字构建的优美意境中,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为例,它们均是叙述的送别情景。在师生共同探讨得出这一共同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首诗句的不同点,包括季节不同、写作手法不同。但是两者在思想情感表达方面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求异思维就是这样,在表达同一情感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不同途径来展开。比如:同样都是描述大秦政治方面的文章,“过秦论”拿来和“阿房宫赋”进行比较,学生将很容易归结出秦朝速亡的原因。因此,教师要展开细致地引导,帮助学生运用不同视角来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归类的事物展开比较,总结出相同之处,进而为求异思维的引导奠定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采取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所以,高中语文老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做到课程教学的改革,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差异性,为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指导方案,同时也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解答,鼓励学生就养成求异的习惯,培养学生“不耻下问”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马静.探究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20(04):5.
        [2]沈文国.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0(Z1):128-129.
        [3]梁梅.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02):36-37.
        [4]夏姗姗.简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求异思维的实际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9(10):51.
        [5]杨高云.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9(21):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