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整合的初中语文多课型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0期   作者:金红蕾
[导读] 自从“单元教学”和“单元一体化教学”的概念提出以来
        金红蕾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梧田第二中学

        摘要:自从“单元教学”和“单元一体化教学”的概念提出以来,我们对此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尤其是在语文单元教学模式方面。但今天的语文教学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只见一篇,不见一元”,“只见一元,不见一元”。随着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盲目“填鸭”式的教学将逐渐淡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要严格控制课堂讲授时间,真正把课堂的时空还给学生。而如何回归课堂时空,是我们语文教学需要思考和前进的方向。本文根据初中语文单元式教学内容,结合教材组合的现状,探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单元整合;初中语文;多课型
引言:我国的语文课堂,仍然是单一、陈旧的课堂,语文课型虽多,教师却只知道单用一种课型,甚至单用一个单元,这种单一的课型和教学模式,培养出了“不完整”的学生——学生只有单一的学习方式和单一的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单元整合的初中语文多科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1.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现状
1.单元教学课型的单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中,课型单一的现象比较明显。初、高中作为过渡阶段,教师在教学中还是比较习惯于传统的“读经式”、“串讲式”的讲课形式,无论单元是什么,都不分文体。老师总觉得自己讲得很仔细,讲得很累,但学生站在讲台下,还是“睡了好几年”。尽管语文课型经过演变,已产生了许多更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型,如讨论课、探究课、阅读欣赏课等,但许多教师尚未形成课型多样化的意识。
2.单元教材组合不合理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为教材的整合,特别是单元的整合,能够突出教学重点,        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的关系更加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目前的语文教材版本较多,但都没有脱离单元编排这一主线。特别是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在单元编排上表现出明显的“主体性”,告别了以往教科书“注重工具”的编排方式,把语文的工具和人文性结合起来。但这种单元编排,却也出现了泛人文,甚至将语文课纳入思品课的倾向。仔细研究各个版本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单元和单元之间的材料没有紧密联系,不能反映单元之间的教学目标水平,单元之间缺乏逻辑体系。
2.基于单元整合的初中语文多课型教学策略
1.立足学情,能力分层
        为了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经历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单靠一般的学生能力分层显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分层后教师如何分类实施教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应由注重自身“教”向注重学生“学”转变,由注重学生“学”向注重人才培养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教学,又要注重学习;既要注重教学,又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情趣,让教学随心所欲,随心所欲,随时随地产生效果,使课堂真正成为民主的、和谐的、有效的、学生快乐学习的课堂。基于学情,不仅仅是班主任的工作,更是每位任课教师的工作。教师在开课前充分了解学情,能使教师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学生能力分层理论说明:能力分层,就是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编写一套样卷,样卷中的题目已经按照能力等级划分为 A、 B、 c三个等级,以便于不同能力等级的学生作答,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等级,先从 A、 B、 c三个等级来划分等级。

在学生完成作业后,老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将学生分成 A、 B、 C三个等级,随机安排学习小组,每个等级的学生都要参加 A、 B、 C三个能力等级的作业,即组内的学生要分成 A、 B、 C三个等级, A对 B, B对 C, A也可以直接对 C,这样既能使组内的能力等级一起提高,又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学生基础较弱,接受能力不强,不善于独立思考; B (升职):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尚可,学习自觉,善于独立思考,但缺乏合作; C (升职):学生基础牢固,接受能力强,学习热情高,既善于独立思考,又乐于小组合作。
2.目标细化,有效阅读
        自新课标以来,三维教学目标已被众多教师奉为经典,任何课文、单元都可以根据三维目标来设定,但三维目标也有其不足之处,设定的目标过于笼统,难以实施,难以评估成为当前教师面临的难题。单位集成中的多课形式细化了教学目标,做到便于实施,目标不只是老师看得懂,学生更懂。单元综合多课型也强调了有效阅读,以引导课堂的形式达到有效阅读。为达到细化目标,应重视文本的解读,准确定位,制定出符合文本特点和要求的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作者的意图,制定符合专题要求的教学目标。最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多课型单元整合的目标之一是有效阅读。一个课文,不是学生读了,读了,就证明学生读得懂,读得透。老师交给学生的,不是文本的主旨大意,不是文本的时代背景,也不是文本的含蓄情感,老师交给学生的,是阅读的策略和方法,如教学生默读,教学生归纳段落大意,教学生提取章节重点,而老师最想提高的,是学生有效阅读的能力。
3.学案引路,加强合作
        多课单元整合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往往是预习环节,在预习环节,教师需要编写导学案,教师需要编写单元导学案和单课导学单,这是引导学生进入单元、进入课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编写导学案例有许多形式。首先是“一课三单”式,即预学单、合作探究单、扩展巩固单;预学单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方便教师制定学习计划。协作研究就像主题性的问题,在课堂上使用时,主题性的问题就会出现1-2个。扩展巩固单元对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能力的程度进行检测,方便教师安排下一节课教学。另外一个导学案是三个导学单结合在一起,我们就变成了“导学单”或者“预学单”,它的本质和“一课三单”一样。指导案例的编写也有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主题型,即用一系列主题类编写指导案例;二是主题性,即导学案中1-2个老师精心设计的主题性问题。三是任务驱动型,这也是更高层次的引导,教师用任务的形式来推动学生的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许多教师会编制单课的导学单,但基于单元一体化的多课教学要求教师进行整体备课、单元备课、单元导学案、单元导学单。使学生有了单元的整体概念,了解了单元的目的,对单元的内容有了初步的印象,进而运用单向导学单,强化学生的预习环节,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尽管单课导学单和单元导学案的编制工作量较大,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课型多样,评价多元
        多课型一体化教学,首先是以单元一体化为基础,在单元一体化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果没有单元一体化,多课型就会变成单一课堂、分散式教学,即回到传统的课堂模式。以单元整合为基础,采用多课型代替单一课型,因为单一课型只持续一个单元,这样不但老师讲课毫无新意,学生也就无精打采了。各式各样的课件可根据需要灵活使用,换位次序,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结束语:单元化的多课型教学,其教学策略并非一元,而是多元的,每一种课型都有其自身的教学模式,并非所有传统的单元化教学模式。而且单元一体化多课教学,每一课都不仅有针对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此,必须真正做到教学的多样性、多样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佳惠.基于单元整合的初中语文多课型教学研究——以人教版为例[D].浙江师范大学.
[2]梁玲飞.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系列课型初探[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20,000(003):P.42-45.
[3]凌小珍.初中语文小说单元整体教学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