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薄
贵州省赫章县铁匠苗族乡初级中学 553204
提要:中学生往往对未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学 生这一特性,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合理常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导入,给学生们呈现更加丰富的文学世界。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增加学生们的探究欲,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并提升阅读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情境创设 问题预设 初中语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被提出并应用于实践,情境创设就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情境创设就是综合利用多种外显的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主动参与对教学内容探索发现的课堂教学方法。一般来说,情境创设最适合应用于语文教学之中,原因在于文学作品就是“成像”的方式来描述和表达世界的;但文学又不同于摄影或绘画,语言本身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文学作品是作家对世界和生活整体性动态性的呈现,对于阅读水平较高鉴赏能力较强的读者来说,作家在作品中描绘的生活画面会一一显现在其脑海中,从而完成对作品的欣赏。但对于知识积累和阅读能力都较为薄弱的中学生来说,则往往没有这种能力,而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恰恰在于此处,即教会学生如何通过抽象模糊的文字完成对作品成像的复现。如此说来,情境创设对语文教学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笔者认为问题情境创设其最重要的方式。所谓问题情境创设就是根据作品内容首先预设一些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将学生逐步引导进入作品,并完成对作品赏析的过程。不难看出,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预设问题质量的高低,预设问题如果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则教学必然成功,反之如果预设问题素然无味,则教学几近失败。本文以初中语文教材作品为范例,探讨问题情境创设教学中针对不同作品问题预设的不同方式。
一、对比式问题情境
对比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常用方式,用于对比的作品往往具有很大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又存在着某些不同之处。通过对比其相同和相异之处,就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对比作品的相异之处来预设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考,学习并掌握文学作品读解的方法。比如《桃花源记》和《陋室铭》,从文本看两位作者都表达了不慕名利的出世情怀,但一真一假,究竟何者为真何者为假呢?通过阅读,不难发现,陶渊明是真的淡泊名利,向往桃花源里乌托邦式的生活,而刘禹锡只是在发牢骚,“陋室”非其所愿,“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行”才是作者真正想要的。
《桃花源记》中主人公只是一个渔夫,偶然误入桃花源,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但并没有恐慌,反而欣然接受了主人的招待,在离开后还沿途做出路标,显然是想重游桃花源。更关键的,作品风格十分平和,能看出作者在创作时内心的淡然与宁谧。反观《陋室铭》,言辞锋利,作者心中似乎有一股愤懑之气,作品中所提到的人物比如诸葛亮,杨雄,孔子等都是出世的人物,诸葛亮是蜀汉丞相,以匡扶汉室为志向;孔子做过鲁国的大司寇,心心念念地要消灭“三桓”势力,刘禹锡以仲尼孔明为榜样,怎么可能居于陋室安贫乐道呢。这两篇作品很好地反映了汉语尤其是文言十分特有的表达方式:同样的话,如果由不同的人说出来,意思可能截然相反。情境教学就是要通过问题的预设引导学生发现隐藏在表层文本之外的作者不同的人生态度,并理解和掌握文言作品的读解方法。
二、开放式问题情境
开放式问题情境,即所设问题未必形成统一答案,而是开放性的,多元的,教师设置这样的问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思索和讨论。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设置开放性问题,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追问中逐渐深化对作品的理解。比如《愚公移山》中,愚公究竟是应该搬山还是搬家曾经引起过广泛讨论。新中国成立之初直至改革开放前,愚公精神可谓享誉神州,毛泽东主席的同题文章《愚公移山》曾与《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并称为“老三篇”,当时说是人人会背也并不夸张。在文章中,毛泽东主席以愚公移山喻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则是被中国人民推翻的“三座大山”。
彼时的愚公是绝对的正面形象,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对愚公的质疑大致出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方文化的引进,“搬家论”后来居上,的确,按照效率原则,搬家显然优于搬山。但是,这一观念在最近再次发生变化,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党领导人民群众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了疫情,恢复了经济,老一辈革命家所倡导的愚公精神在新世纪的战斗中再次发出炫目光辉,也让人们意识到,很多时候,根本没有“搬家”的选择。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愚公精神,愚公究竟是顽固不化还是大智大慧呢,在现实生活中又该如何应用愚公精神呢?这就是可以进行多元化讨论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甚至是辩论,不拘答案,无论是支持“搬山论”亦或支持“搬家论”,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应给予肯定。开发式问题情境教学,可以教会学生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总之,将问题情境创设法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通过问题的预设充分调动起学生探索欲,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将学生引入对问题求解的情境之中,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常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以初中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艺术为例[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6(36):21.
[2]潘婷婷.创设问题情境,打造阅读教学有效课堂 ——《课堂故事》读后感[J].新课程·中旬,2014(8):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