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琼
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机关幼儿园 62802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期的幼儿具备了会思考、会学习等等素质,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切实做到让每个幼儿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幼儿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有效培养;幼儿;文明礼仪;习惯
一、分析幼儿现阶段文明习惯现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成人注意语言文明,为幼儿做出表率,与他人交谈时,认真倾听,使用礼貌用语,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说脏话粗话”。随着独生子女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一些娇惯与溺爱的现象,从而导致他们养成了霸道、自私的个性,这样对孩子是一种伤害,也渐渐的缺少了文明礼仪。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当今社会中,我国社会出现很多与文明相悖的事件,不仅国内有报导,国外也会报导出在境外的游客毁坏当地名胜古迹、乱扔垃圾纸屑等问题,文明礼仪的缺失对我国在国际的形象产生了不利影响,
但是,大部分的家长已经过多的对幼儿生活上进行包办,对孩子们进行溺爱造就了自私、自我的状态;也有一部分家长为了不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对幼儿精神上增加压力,让幼儿在心理上喘不过气:并且现阶段留守儿童家庭、独生子女家庭都有着不一样的心理状态,比如:胆怯、孤僻、自卑、傲娇等。可是家长们却就这样忽视了重要的心理健康环节,最后通过调查现状分析发现,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来自方方面面的:学校、家庭、社会。这些因素影响着幼儿的成长造就了他们重重习惯。我结合我在教学中的体验,谈谈感受,与之交流。
二、幼儿文明礼仪核心概念
1、文明
文明,是有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
2、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注意儿童的可持续发展,要着眼于儿童未来的长远效应,注重那些对儿童一生产生影响的品质培养,为其后续学习、生活和未来走向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可现阶段家长更多的是缺失品质培养,文明礼仪也渐渐遗忘。
三、产生幼儿缺失文明礼仪原因
1、小学化教育风向
内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每个家长对孩子最殷切的期望,因此家长都非常希望自己身上对知识的缺失,能被孩子幼儿园的老师,甚至是社会上的专业老师予以弥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也就不会在乎孩子的兴趣爱好。他们要求幼儿园教孩子写字、数及一系列小学化操作,还在课后给自己的孩子报了不少的文化补习班,让“小学化”的教学要求成了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一致要求,且幼儿园是否以“小学化”教育模式为主要主要教育教学方式也成了家长择校的重要标准。
外因: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深入,办学模式更加多元化,随着民间资本融入办学,使得校际间的竞争更加尖锐。学校多,竞争强,对教育的促进本是件好事,但这也致使一些民办幼儿园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注重教育设备和场地的建设,不注重教师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反而迎合家长的需求,大肆兴起“小学化”的教育模式,如写字、算术等。在这场激烈的生源、名气竞争中,各方为了不落下风,都陆续走上违背幼儿教育原则之路,加剧了幼儿园小学化教学模式的发展。
2、家庭教育错误示范
有一句话说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
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家长在和他人相处中,使用暴力,出现“动手打人的错误示范”。幼儿模仿力强,每一个行为的示范,在潜移默化中,幼儿就能感知,一些不文明现象就在过程过缺失。
3、家长宠溺过度
我园处于乡镇,留守儿童比较多,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会有过分的“溺爱”,独生子女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全家人会过分宠爱,使他们会更娇气一些最开始出现不文明现象他们也会帮助自己的孩子掩饰错误,导致了孩子在幼儿时期出现很多不文明现象
4、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将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颜色,孩子们在社会环境中,总会有很多不文明的现象,比如:乱丢、乱吐、乱拉、乱画等等。家长们个引导,会让孩子一步一步变得更加不文明。
四、改善幼儿文明礼仪习惯策略
1、改善幼儿园日常活动中交往方式
从幼儿入园到放学,从实践和语言上引导幼儿。
如:1、入园时,坚持引导幼儿与老师问好,与家长说再见2、轮流安排幼儿“小朋友,早上好”“老师,早上好”。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多用“请”“谢谢”“对不起”“不客气”等等词语。
2、从艺术活动中加强礼仪礼貌
坚持从艺术活动中运用“礼仪礼貌”主题中让幼儿感受礼仪教育。
3、设计社会礼仪教育表演游戏等等
结合幼儿兴趣,将社会礼仪融入游戏中,让幼儿感受在公共场所能自觉遵守纪律,比如乘车能主动为老年人和小孩让座;参观或观看演出能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等。
4、教师做好表率
教师的行为,更能够使幼儿学习理解,所以做到从教师本身做好表率;比如早上主动的与小朋友、家长问好。
5、科学引领家长礼仪意识
(1)从“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与家长进行交流,同时发现问题时,及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也增强意识,做好幼儿表率。
(2)精心通过家访活动深入研究首先了解家庭环境,对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进行观察,再了解幼儿在家礼仪教育情况,通过家长与幼儿的信任,深入了解并指引。
6、环境创设
五、案例分析
案例一:
描述:初期,我发现我们班上的孩子每天来幼儿园的时候,不愿意叫老师早上好,也不愿意说请,在和小朋友交流中:“老师:宝贝,你愿意明天早上和老师说一句早上好吗?幼儿:他们都不喊我也不想喊”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加确实文明礼仪。
措施:在沟通中,我们告诉了家长们,多引导孩子们向周围的人有礼貌,同时可以在有孩子的时候自己做示范。然后,我还开始安排孩子们做接待,以表扬的形式鼓励他们每天早上去和全园的孩子进行问好。
变化:后期终于能够和家长、老师进行问好,很多时候也变得很主动。
案例二:
描述:潼潼是一个很自我的孩子,很没有礼貌,并且在这个年龄阶段不愿意和小朋友分享,想要什么东西直接抢。经过家访,我们能够知道潼潼妈妈十分严厉,很多时候直接动手。也不会和小朋友进行商量
措施:通过多次交流,妈妈也意识到了自己问题,我们再平时的活动中也经常融入文明礼仪的活动,让宝贝们意识更加的强烈
变化:潼潼在后期开始愿意和小朋友们分享,也愿意和小朋友说对不起∫总的来说,要想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幼儿时期是非灬关键的阶段,并且礼貌和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要一点一滴的积累,从小培养。在学习中不断接受启发,渐渐的具备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参考文献
【1】马小丽。试析幼儿文明交流与安全[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6,(1):124-124;
【2】龙小佳,小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以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为例[D],深南:湖南师范大学,2015.D0I:10.7666/d.Y2954339;
【3】佘玉,以己为镜知礼仪——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校礼仪教育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4):77.D0I:10.3969/j.issn.2095-6711.2015.04.072;
【4】马博杰,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运用数学概念[J].中流,2017,(26):223;
【5】刘文煜,让礼仪之花绽放在每个孩子心田[J].参花,2013,(16):96-96;
【6】施春燕,早期阅读对幼儿品德的培养[J],科普童话·新课(下),2018,(5):133;
【7】林春燕,论语言环境对发挥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J],考试刊,2018,(23):189.D0I:10.3969/j.issn.1673-8918.2018.23.171;
【8】李平伟,在游戏中促进幼儿语言发展[J]。读写算-素质教育坛,2016,(23):140-141.D0I:10.3969/j.issn.1002-7661(e),2016.23.107;
【9】何娟,幼儿文明礼仪习惯培养有效策略研究[J]。读与写(上,旬),2015,(21):4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