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0期   作者:吴海灿
[导读]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课堂上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吴海灿    
        广东省雷州市沈塘中学       524239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课堂上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在此背景下,应积极构建自主互助型的课堂,创设给学生展现个性和主体性的教学环境,能够帮助学生在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积极弥补,促进自身学习质量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学能力;途径探析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之下,数学教师应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模式,积极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并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样的方式在无形中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提升。如果能将传统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要求。
一、培养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学生自主性学习是当今教育研究中重点围绕的中心思想之一,是在教育领域中,重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课程改革的核心标准就是要学生在自主、具有探究合作氛围的环境中学习,促进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也能够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水平,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
        首先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新课程标准改革后,不断地在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观念,前提在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更好地构建自主互助型教学数学课堂,其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自助互助学习能力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有相关的实验表明,如果一个个体对某一种事物产生研究的兴趣,就会付诸行动进行探索。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目标之一。构建自助互助式初中数学教学课堂,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在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认可自我的价值,从而才能更好地激发出自己对学习的动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
(一)合理设置课堂问题
        人类的心理现象中,有一种普遍的心理,即为好奇心,其心理现象能够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挥出催化剂的作用。初中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应利用好学生所处年龄段好奇心强烈的特点,积极调动好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们在通过对数学的学习,遨游于数学的海洋中,感受到关于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可以创设问题引入情境,如果概念产生背景有趣且合理,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动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们关注的“世界杯”为背景创设一道函数题,并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中,在进行问题创设过程中,调查的对象应该包括足球教练、运动员、普通学生等,并在得到科学的数据以后,借助数学的知识得出函数的关系式。

而学生在面对感兴趣的话题时往往会产生较强的参与欲望,此时数学教师可以出示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将教学的内容演化成为有价值意义的问题,并使其成为知识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究兴趣。世界杯是夏天的热门话题,足球运动是一项对运动员的速度,体能和技术意识等多方面能力要求较高的体育项目。在一般情况下,足球运动员的状态和时间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师带领学生经过科学的实验后,解决相关的函数问题,在最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二次函数的知识,以问题为切入点开启学生的思维,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2]。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常见的教学途径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
        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在进行分组时,并不是按照按照简单的人员数量划分,而是应该遵循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原则,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身的作用,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每个小组还要形成适当的竞争关系,在竞争的环境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精神。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分组时,还需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性别、学习成绩、个人能力等。一个合理的小组,不仅应该有优等生还应该有学困生,优等生在小组中的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带领能力和稳固的基础知识。可以协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小组中的中等生和学困生。
        其次教师优化教学的方案。初中数学教师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时,还需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好高效预习的引导。这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步骤所在。有相关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时借助各种学习的辅助资料可以理解百分之九十九的知识内容,而教师只在此过程中发挥百分之一的作用。这也说明了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2]。
        最后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有相关的研究表明,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明确哪种学习内容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三)创设良好的自学环境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将教材的知识生动化和具体化,解决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教学阻碍。
        以“因式分解”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们进行对该章节需要记忆的公式进行预习,还需要了解清楚公因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随后针对解决方法给出例题,帮助学生能够尽快地掌握公因式的步骤以及应用的范围[3]。
        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建立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中扮演着主导学生学习的角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需要根据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完成学习即可。这种传统的教学体系,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深入的全新教育背景之下,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身角色,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
结语: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此背景下,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深入理解知识的能力和快速的掌握新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不断地促进全面的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曹碧霞. 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J]. 大科技,2020(31):47-48.
[2] 李治国.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J]. 教育界,2020(20):84-85.
[3] 姜俊娜. 初中数学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