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莹
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中心小学 523520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推理、归纳、交流等探索过程。”新课标提倡学生“做”数学,而不只是用耳朵“听”数学。因此,怎么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做”数学,对学生学习过程有什么影响,融合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都需要教师们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融合;探索;教学模式
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试验时,教师们通常会思考的这些问题:是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课堂的辅助工具吗?可以运用那些信息技术呢?教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上的重难点突破?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现实课堂有机结合?本文以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平均数》一节为例,介绍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案例。
一、教学前期分析
《平均数》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在学期平均数之前,在生活中其实就接触过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平均数”,而且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简单的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等统计知识,而且对于平均分的概念也掌握较为熟练,因而本节课就是把已经学习过的统计知识,平均分与平均数的意义,计算方法结合一起,学会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因此,我们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自主习得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辅助的信息技术确定
教育信息化的初始阶段,大多数只是将传统的板书、教具等辅助教学工具以ppt这种多媒体教学课件替代,初步将教师从三尺讲台解放出来,不会因为板书问题、方便学生观摩教具教学而不敢远离讲台,为此教师可以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而且多媒体课件的生动性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在,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创设了更多的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把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听数学”形式转变为学生“做数学”,《平均数》这一节课就是基于多媒体电教室、交互式的电子白板、学习平板电脑等信息技术的辅助,从而进行教学的。
三、信息技术在课堂的运用
1.导入:平板电脑游戏导入
设计一个“移多补少”的小游戏,让学生在平板电脑中“移一移”,使得每排小球一样多。传统课堂如果想要学生自己动手体会“移一移”,一般都是教师准备大量的学具或让个别学生上讲台用教具演示,现在利用平板电脑的白板功能,能使得老师在准备大量教具学具的工作大大减少,还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移多补少”的过程,老师同时可以通过客户端同时看见学生的不同的移动方法。
2.探究新知
现在网络发达,我们不妨将互联网与教学相结合,学生对互联网的探索总是充满新奇,希望能探索互联网,因此布置学生利用互联网的作用,搜索平均数的意义,这样学生对平均数的学习极大产生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构建知识。
学生可以自己搜索出来的“什么是平均数?”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再与小组成员汇报交流,自主习得平均数的意义。
3.实际问题入手,找出计算方法。
传统教学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学中,一般选择让学生看着问题自主探索,组间交流,小组汇报等形式突破这个难点。在这一环节,我们研究许久,我们可以如何去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取新知。
交互式白板给我们提供了可行的方向,我们可以通过将问题发送到学生平板电脑中,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平均数的方法,然后组间交流,发现新的方法或思路,最后通过微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四、效果体现与思考
(1)效果体现
1.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平均数计算方法时,学生直接在平板电脑上将瓶子进行移动或用平均分的方法计算出平均数,完成后通过客户端的交题功能,把过程反馈给老师。老师可以及时获得学生的整体信息,不仅仅只是片面的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老师还可以点开任意一位同学的汇报成果,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发给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讨论
2.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在练习巩固方面,起到的作用最大,同屏技术、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能高效、快速、具体反馈学生出现的问题,知识运用在哪一方面欠缺或存在误区。
老师就可以直接根据这个效果反馈图与学生情况统计图,一针见血地直接指出学生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
(2)问题思考
1.这个课例运用了那些信息技术课堂的辅助工具?起到什么作用?
当上完《平均数》后,回顾整节课,这节课运用的信息技术挺多的,例如:多媒体课件、平板电脑小游戏、互联网技术以及交互式电子白板、微课等。这些信息技术在本节课例中充当相当大的教学作用。
平板小游戏的引入,激起学生的兴趣。互联网的搜索,能让学生主动筛选有用的信息,习得平均数的意义。微课观看,突破平均数的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升华平均数的意义,还能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交互式白板技术,实现了学生学情快速、信息化的反馈,强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2.教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上的重难点突破?
平均数在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移多补少”,并从“移多补少”中感悟平均数与平均分的相同点与异同点。再则,通过微课学习,学生可以将自已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惑在微课中寻找答案,解除疑虑。
3.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现实课堂有机结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使用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越多越好,信息技术毕竟还是一种辅助型教学方式,它能给予教学课堂的多样化、信息化。但是什么时候使用信息技术,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才能使得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为了更好实现信息技术与现实课堂有机结合,课前,我们准备大量的工作: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生活经验理解,学生平时是否有使用互联网查询自己需要的知识,为了避免学生在互联网查询知识时可能会查询到别的不相关的事情,因此我们事先在网络上搜寻平均数,发现会搜到一堆关于平均数这一关键词的信息,于是我们优先把网络页面设置到百度百科中,这样一些不必要的信息量就不会搜索到,学生也不会因此接触高于他们知识面的一些介绍。
为此,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时刻谨记,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在这一环节中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通过《平均数》这个具体的课例来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深度融合,这种模式,不仅适合教学方式的改革,还能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增加师生互动与交流,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陈琪.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教学精彩纷呈[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03).
[2]刘美凤.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D].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03).
[3]王春蕾.影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的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