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长平 张晶晶
河南省许昌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461000
摘要: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史料实证”素养如何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贯彻实施与落地,成为许多历史教师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史料教学”被人们越来越多的提及和实践。史料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教授学生历史学科知识,更要传递给学生一种获得相关史实的大致方法和审慎态度,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的真面目,使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还要对历史知识的来源——史料,具有初步的搜集、整理、解读、辨析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史料实证素养真正的落地,走出史料教学的误区
关键词:高中历史 史料教学 史料实证 统编版新教材
根据教育部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随着新高考与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在全国的逐步推广实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一种趋势和共识,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史料实证”素养如何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贯彻实施与落地,成为许多历史教师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史料教学”被人们越来越多的提及和实践。史料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教授学生历史学科知识,更要传递给学生一种获得相关史实的大致方法和审慎态度,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的真面目,使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还要对历史知识的来源——史料,具有初步的搜集、整理、解读、辨析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史料实证素养真正的落地,走出史料教学的误区。
一、史料教学存在的问题
1.在史料的选取上随意拼凑史料而不加以甄别与判断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教师往往在现实史料教学中,由于缺乏历史学科应有的审慎态度,会出现为了证明某个历史观点而随意拼凑史料、而对于史料的来源出处与史料价值不加审视与判断的现象。史料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历史知识,更是要在引领学生探寻历史真相的过程中,传递给学生一种历史学习与研究必不可少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如果仅仅是为了教授学生历史学科知识而采用史料,只重视历史的结果而忽略了历史的过程,那么史料教学往往就会流于一种形式,无益于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素养的培育。因此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史料的遴选必须是严谨的,史料的出处必须标明,史料的真假要进行初步的鉴别判断,在具体的教学中史料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能够读得懂材料,抓得住重点,能够提取到信息,联系得上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迅速的把史料内化为所学知识,同时还能够迁移运用旧知识,建构新知识。
2.在史料的解读上未做到客观全面充分的解读史料而是断章取义式解读,主观性太强
在日常的史料教学中,由于课程进度的要求和课堂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把完整的大段史料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对史料的节选和选择性呈现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但是这种节选应该是建立在符合材料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真实意图的前提之上的,而非断章取义的片面呈现。否则容易造成史料前后自相矛盾,逻辑不通,导致学生对于原文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思想产生歪曲误解,更谈不上辨析史料的真伪。很多历史教师甚至认为只要是为历史教学服务就是正确的,“不介意”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虚假史料”“歪曲史料”。或许这样可以轻松地完成一道历史材料题的命制,但对于历史这门学科而言,这样做是非常不严谨的,不应该的,这样做对于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严密的学科思维的培养是一个严重的误导。
3.在史料的探究上完全包办,忽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
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史料教学的组织者和史料的主要搜集、整理、选取和提供者,同时也是基于史料解读的问题的设计者,这样学生完全在史料教学中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成为教师史料教学的被动配合者,这样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史料教学和满堂灌没什么区别,也无法体现学生的历史课堂的主体地位,这样的历史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是低效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无法使史料实证素养真正的在历史课堂上落地生根。
二、史料教学的问题反思
面对史料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历史老师要针对这些问题认真反思,查找问题的源头,在历史史料教学中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从而推动历史史料教学在课堂上更好的呈现与发展,使史料实证素养真正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基于对史料教学实践的分析思考,造成史料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于史料教学的理解停存在偏差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认为史料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史料进行教学,只要选取使用的是相关史料,史料教学的任务就完成了,无论史料的真伪,辨别。这样的史料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忽视了史料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这会造成史料数量上的堆砌,而忽视了史料的质量,更谈不上接近历史真相,回到共同的“历史现场”,而对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更是无从谈起,弱化了史料教学的立意与成效。
2.对课程知识结构与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到位
普通高中的统编版历史新教材每课时篇幅与知识容量相对于人教版历史旧教材有所扩大,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新教材的课堂教学中要对课程知识结构了然于心,对于教材内容要有自己的取舍,把握准历史新教材每一节课的重难点,这样在实际的历史史料教学时才能谈得上选取最合适的史料,与教材重难点完美结合,提升新教材的实施效果,对于历史材料每个老师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但对于材料的中心思想要准确把握,不能断章取义,歪解曲解,误导学生,造成教材知识与史料内容的脱节与错位。
3.对历史教材的在历史课堂中的定位存在认识偏差
史料教学成为共识和潮流的今天,“史料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已深刻影响到了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换句话说,任何一本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者都试图采取各种措施、使用各种方式,加强史料教学理念的渗透,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①在史料教学的背景下,教材本身只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史料之一,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教材中的史料和问题,敢于质疑和批判,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实际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中学教师不敢质疑或者很少质疑教材中的史料,课程教学中往往人云亦云,照本宣科,把“活知识”学成“死知识”,缺少自己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思考、立意和设计,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一节没有灵魂的满堂灌历史课就这样诞生了。
三、关于史料教学的几点对策建议
1.注重多元史料的搜集整理与运用
历史就是一门通过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来探寻历史真相的学科,搜集运用的史料越多元,就会越接近历史真相,得出的历史结论就会越具有说服力,正如历史学家傅斯年所说的那样:“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②,历史教学虽然不同于历史研究,但傅斯年的话对我们的历史教学依然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备课环节要尽可能多角度的搜集整理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史料,比如文字材料往往读起来空洞枯燥,我们可以搜集一些能够让学生“深入情境”的当时的历史照片、影像或者图片,在史料价值上可以列举第一手史料,也可以列举第二手史料,第三手史料;史料的搜集要全面,可以精选史料,但要知道“孤证不立”的道理,在史料观点的呈现上,可以选取观点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史料,引导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他们观点不同,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角度不同还是立场不同亦或是所处的时代不同,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2.加强系统的有计划的史学阅读与学习
史料教学是建立在教师对于史料的广泛搜集整理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平时系统的史学阅读与学习,史料教学就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无从谈起的。对此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李晓风老师深有感触的说:“许多年来,我接触和指导了许多青年教师,我发现,大部分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随着教学年头的增长,知识日益陈旧,知识面日益狭窄,只剩下与中学教材相关的知识。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水平,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③”
这种现象体现在史料教学中就是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方式,史料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无法真正的落地生根。这些大概率与历史教师的史学素养不高有关。教师史学素养的高度就决定了学生史学素养的高度。而提高史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展开史学阅读,及时关注了解史学的最新发展,广泛汲取史学研究成果,实现优质史料、最新研究成果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
3.注重重构高中历史教学,给历史课堂带来新意和深意
教师在进行史料教学时,不仅要精选史料,更要在教学立意和设计上下真功夫,这样可以带领学生以新的视角学习历史知识,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对教材知识熟练掌握同时善于捕捉和发现本课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情趣的切入点在哪里,比如可以是在宏大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个人的一生命运的变化的视角切入,也可以是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某种事物传播发展的历史,亦或是某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传说,小说,神话故事的演变历程背后反映的历史现象,小切口背后反映的是大历史,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神入历史,比如在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六单元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这一课时,以糖这种学生耳熟能详的事物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糖这种食物在近代世界传播发展的历程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近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过程,这样既普及了知识,扩展了知识面,同时也让学生对世界殖民体系建立的过程有了深入的认识和切身的体会,同时也有利于历史学习目标的达成,。在史料教学的具体实施上减少了史料搜集的难度,增加了史料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4.要注意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史料、鉴别史料,分清史料的“真”与“假”,“虚”与“实”,“于非事实中觅出事实”④。英国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学科的定义是“历史是一门依赖证据、运用想象力、对过去进行探究的学问”⑤,历史学习离不开对史料的甄别判断和逻辑思维,而这些都离不开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作出基于事实基础之上的判断,就非常有必要对史料、历史叙述进行自己鉴别和分析,剔除其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和不公正,找出史料中带有感情色彩和价值判断的词汇,加以思考这些文字材料是谁撰写的,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撰写这段材料的时候他或者她能否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它是否存在隐蔽真相的可能?只有经过了这样的审慎思维的过程,才能尽可能避开史料误区接近历史真相。因此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元史料,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历史观点,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史料中的偏见,帮助学生掌握发现与分析偏见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总之,在加强史料教学成为越来越多历史教师的共识的背景下,史料教学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历史教师也在且行且反思中成长,如何更好地开展史料教学,使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更好地落地生根,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总结,这也是一个历史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①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何成刚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版 第9页
② 傅斯年全集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傅斯年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1页
③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12年4月26日
④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老清华讲义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 第50页
⑤【英】班克尔克(Mr Wallbanks)《国外历史教学案例译介》何成刚 沈为慧 陈伟壁编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第5-6页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新教材下史料实证素养教学策略研究》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B201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