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客观历史下的中学生家国情怀培养探析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0期   作者:郑国华
[导读] 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培育,是实现中学历史教学要求的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郑国华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八中学 广东 湛江 524000
         
         摘要: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培育,是实现中学历史教学要求的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而在当今考试制度下,中学历史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及应试能力的培养。容易忽视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国家认同感、历史使命感的缺失。因此,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学历史教育的家国情怀培养尤为必要。
         关键词:客观历史;家国情怀;历史使命感;民族精神;培养
         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大致还是和平与发展。但随着中国日益崛起,中美竞争逐渐成为新常态,近年来中国与西方的对抗逐渐升级。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需要我们强化祖国的认同感和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实行举国体制来应对外部挑战,实现民族复兴。同时,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培育,是实现中学历史教学要求的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而在当今考试制度下,中学历史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及应试能力的培养,容易忽视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培养。导致出现一些优秀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国家认同感、历史使命感的缺失。因此,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学历史教育的家国情怀培养必须要重视。
         什么是家国情怀呢?《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1]。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可以看出,中学历史教育注重对学生的祖国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培育;通过历史教育与学习,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使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渐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具备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同时,使中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情事物。它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中学历史教育,必须要基于客观的历史史实,以此为依托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而不能为了达到某目的而搞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的培养,要因课而异,下面就基于客观历史下的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措施进行探析:
         1、世界思想文化史
         对于世界思想文化史,它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遗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世界思想文化进行探讨、学习,最后形成这样认识:世界思想文化是人类共同的文明遗产,我们要积极吸收和利用,不应抗拒。西为中用,古为今用。
         2、世界政治史
         对于世界政治史,世界政治文明的演进有其客观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在对其政治制度及重要历史事件等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规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的客观规律,让学生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文明取代资本主义文明和封建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是我国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认识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进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3、世界经济史;可按其与中国的联系,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代中国经济领先于古代世界经济阶段。此阶段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探讨当时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实力对比,进而让学生形成认识:古代中国曾经繁荣与强大,远远领先于世界。

借此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主义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民族自信心。
         第二阶段:近代以来中国经济落后于西方工业经济时代。此阶段,在教学中,可以设计相关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探究,通过突出比较近代中国的闭关与落后、近代西方的开放与发展,来启发学生的思考,从民族命运前途的角度,强调落后就要挨打。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本阶段,在教学中,可将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相互联系学习,通过比较、强化此阶段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来培养学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具备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4、中国古代史: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底蕴。
         这是我们民族自信的泉源,在古代中国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我们的先辈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科技等领域创造出无数领先世界的成果。因此,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相关史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探究,让在探究过程中深深感悟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伟大,进而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5、中国近代史:列强侵华,民族抗争、民族探索是其三条主线。
         近代中国屡遭受西方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对此阶段的教学学习,可以让学生阅读、查找相关史料,通过了解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史实,和学习先辈舍身保家卫国的高尚情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救国奋斗历程进行回顾和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党史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认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例如:在《抗日战争》一课中;可以运用多种史料,并结合相关视频作品等,以不同的素材展示抗战时期的民族危机与民族悲壮的抗争,通过战争的残酷、日军的暴行、民众的苦难、军民的誓死反抗等情景,直叩学生心灵,辅之以教师的引导,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忘国耻、发奋图强、振兴中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6、中国现代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民族复兴
         中国现代史,就是一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现代中国逐渐走向民族复兴,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历史教学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认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例如:在《改革开放》一课中;通过学习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政治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大大增强民族的自信、自尊。同时可以升华点拨,在当今新冠疫情下,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成功控制疫情,并成为2020年度唯一一个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通过对比西方疫情泛滥,借此突出党领导的先进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认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总之,“在新的国际形势下,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的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品格成为了现代教师教学的重点” [2]。中学历史教育不但要教导学生的历史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和人文追求,具有对祖国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和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6.
[2] 薄艳波. 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策略探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0,713(11):275-2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