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绍兴市上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本文中主要讲述了《构成基础》这门课程的专业性以及其特点,作者认为对这门课程的研究可以更好的用于专业的创新以及发展。因此在对这门课程的历史原点和后续的发展情况上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同时希望能够在对此篇文章进行分析以及整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教学方法上的建议,以此激发学生的一些独特的思考方式,并且能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这门课程的达标要求。
对《构成基础》的渊源及发展进行了阐述,认为该课程应能够体现专业特色,更好地服务专业,因此对该课程内容的整合、分解与融合进行了分析,并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明确课题训练的要求两方面入手对该课程的教学教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构成基础》课程;课程教学;创新思维;课题训练
引言:当前,对于建筑装饰设计专业这门课,应当对其赋予一些符合时代的新内容。原因是在平面,色彩以及立体这三个教学构成要素中,与之对应的教学观念以及教育方式上时而会出现一些落后的,和实际匹配不上的内容。当教育工作者在处理这些传统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过程时,应当能够准确的判断出问题所在,并且及时的做成相应调整。教育工作者要准确指出构成的实质,并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到美的规律以及形式,从而可以知道设计在实践中的正确应用。在这种方法下,《构成基础》可以更好的为专业设计提供新思路,新途径,并且可以鲜明的将本专业的特点予以体现,从而更好的服务学生,服务本专业。
引言:《构成基础》在教学中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建筑装饰设计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构成基础》课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上难免会出现不合拍的问题。因此,必须赋予该门课程新的内容,对于与传统教学中和传统意识中有冲突有矛盾的地方、问题予以清醒地认识和进行必要地协调。从最基本的最实效的几个方面人手来探讨造型艺术构成的本质问题,把握构成的实质,寻求美的形式规律,这对设计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能更好地为专业设计服务,并能更好地体现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特点,更好地服务于建筑装饰设计专业。
一.着眼专业服务,彰显专业色彩
大部分人在学习本专业的初期,往往会由于教学理论的复杂以及理性,和教学内容的抽象,从而会导致一些迷茫和不解。从实践角度出发,专业内容的具象性应当与课程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也能了解专业与课程的关系。主要原因是因为点线面等抽象知识对初学者而言,无法对他们有深入的影响,他们也无法联想到更多的点线面意义和应用,自然对课程不会有太多的体会。
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基础课程可以为设计的实际应用提供解决方案,并且拓宽思路。在针对性的课题练习中,应当要将基础课程与设计应用相结合,从而体现专业的特色,并且教育工作者应当用这种特色与教育方向结合,设计更多的有专业符号的作品,从而更好的为专业贡献力量,避免基础训练和平面设计在方向上的重复。
一、体现专业特色,更好地服务专业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构成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再加上理论概念的理性化,往往给初学者带来迷乱和困惑。学生对点线面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看不到这些抽象概念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及其与应用设计的密切联系。从教学实践来看,该课程应该同专业紧密结合,使学生对《构成基础》这门课与本专业的关系有足够认识。《构成基础》作为基础训练,与应用设计是有区别的,但是掌握好基础理论可以使实际设计和应用拓宽思路。所以在课题训练中要加上部分与专业设计接轨的训练内容,突显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训练。与专业方向性相结合,可设计出部分带有明显专业特点的作品,更好地为专业服务。尽力避免全部训练与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雷同。
二.对于《构成基础》的分析整理
有学者认为目前一些学生容易将训练课题看的过于表面过于简单,原因是因为现在一般的教学方法会将《构成基础》分为三个部分来研究,学生就认为构成的基础就是简单的平面,色彩和立体的整合。后续教材的编写也收到了这种认识的影响,例如:《构成》来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将色彩放在了和点线面同等的水平上进行讲解,这本书将平面和立体构成合并在了同一个章节。《构成基础》这门课程研究的应当是事物最本质的规律,是对事物进行的分解,概括以及精炼,通过分析和整理来看清并且了解本质的规律。在多名教师的不同班级中,我们可以在《构成基础》上看到完全不同的情况,我们既可以看到装饰一样的画作,也可以看到抽象的点线面作品,也有的在图形上充满创意。实际上,这些都符合了当前的课题要求。可是出现这种参差的原因是,教育工作者对于构成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学生有时也无法深刻的体会。在设计类的教育工作者中都应该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对于构成的理解是有很多的参差,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自1980年代以来,这种设计的基础类课程逐步开设在了艺术类专业中,这种课程确实奠定了专业的基础,并且也促进了设计的发展。可是当前却只主要保留了《构成基础》这门课,主要原因是因为课时量的设计限制。在这种压缩的基础下,设计的要素,设计的精髓是否在《构成基础》中有所体现呢?例如在《基础图案》和《构成基础》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些相似的语言,只是《基础图案》在理论和概念上没有《构成基础》那么的抽象。很多设计元素的构成和骨骼的架构我们都可以在《构成基础》中看到很多很好的运用。
二、《构成基础》课程的整合、分解与融合
一般传统教学是把三大构成分开来研究,有的学者认为这样易误导学生,使学生错误地认为《构成基础》课程就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学生训练课题易表面化、简单化。这种认识导致后来的教材出现整合的编写与讲解,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构成》,把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形式美规律的内容整合在一个章节中讲解,把色彩作为和点、线、面、肌理同等的元素进行讲解。其实通过追溯《构成基础》的渊源可以知道该课程内容是对事物进行概括提炼、分解再排列组合,研究的就是其最本质的形式规律,通过对构成规律的解析,通过分解训练来研究和把握本质规律。多个教师分带不同班级进行《构成基础》课程训练辅导时,会更明显地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作品是纯点线面抽象,有的接近装饰画,有的像是图案,有的图形充满着创意,但又都完全符合课题训练的基本要求。这其实是很自然的现象,但学生拿捏不准,教师们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因此,这个度不好把握。讲授设计基础类课的教师对《构成基础》、图案、装饰画、图形创意等课程都是非常熟悉的。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设计类专业中逐步开设了这一系列的设计基础类课程,这些课程确实对专业设计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奠定了基础。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课时量的矛盾,对于建筑装饰设计专业大致只保留了《构成基础》。那么对于该类设计基础课程精华部分是否可以在《构成基础》中体现呢?如:图案教学经过几十年的教学实验和总结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的体系,也是装饰艺术的基础之一,是设计系统中最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教学课程。《基础图案》与《构成基础》在组织形式上和语言组织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构成基础》比《基础图案》更概念化和理论化。图案中设计元素的构成、骨骼的组织都可以被《构成基础》很好地利用。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当前,思维训练是在设计这门专业上有着着重的强调的,这种强调的理念也同时适用于国内外。那么这种强调也就明确的说明设计这门专业,旨在对创新的专业人才上的培养。在日常的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应当将创新融入《构成基础》这门课中。教育工作者们应当着力于训练学生们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对于美的认可和鉴赏,通过提升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学生能在这种环境下,不断的培养自身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并且表达他们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构成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并且不墨守陈规,勇于创新探索也是教育工作者们应当培养出的能力。开放的观音,包容的态度,广泛的思考,发散的思维,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的观念,这样才能勇敢的去尝试大胆的突破。设计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因此需要创作者有开放的思维,不拘的想象,也要有一个开放的环境,从而能够激发出无限的创意与成果,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现如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这就明确了设计学科的宗旨是培养创新型的专业人才,《构成基础》课程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创新目的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需要培养学生研究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应着力于思维方式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对美的鉴赏力。让学生掌握运用构成形态来表达其意念的创新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不拘泥于陈规,敢于探索创新的素质。教师的观念要放开、态度要宽容、思考要全面,鼓励扩散思维,尝试大胆突破。因为设计并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这就需要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环境,有利于学生放开自己、大胆想象,激荡出无尽的创意。最终,达到作为建筑装饰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教学目的。
四、明确课题训练的要求
(1)主张以手绘为主,计算机为辅,加强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种思维运动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上手能力,从过程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脑与手的协调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2)控制纸面作品幅度
纸面作品幅度易稍大一些,如一些平面色彩构成,尺寸建议至少30cm。大幅面作品如果不认真对待容易显得空泛,可以促使学生多思考内容量,同时易使作品显得大气,思维放得开。建议作品完成形式可以分组合作进行,如:可以分组合作完成较大型、较复杂的、有更大表现空间的立体构成作品。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锻炼对大空间中设计作品的表现力。
(3)明确作品的评定要求
最高要求:做工精细、整洁、效果唯美或新奇。最低要求:做的符合题意,知识理解正确,但视觉审美上可能稍显欠缺。关于训练课题的细化要求,如果认真思索,会发现很多“点”,留意发挥这些“点”,会使课程训练更精致,更有实效。
结束语:如何探索符合和适应专业、社会需要,同时又能结合本学科特点的一套完善的现代《构成基础》教学,需要教师从一点一滴做起,整合教育资源,树立全新思维,与时俱进,不断扩充、兼容和创新,才能建立适应建筑装饰设计专业,满足时代需要的构成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史花霞.建筑装饰设计专业中《构成基础》课程教学教法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9(002):70-72.
[2]杨小英,刘丹,许凡.建筑设计专业《建筑构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价值工程,2016,35(036):162-164.
[3]盛菲菲.关于设计专业中构成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