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职业高校创新创业实践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0期   作者:白樱
[导读]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从最初的单一模式教育,开始过渡到专创融合
白樱
大连艺术学院 116600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从最初的单一模式教育,开始过渡到专创融合、思创融合等多元化的融合阶段,强调从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本文以艺术职业高校作为切入点,探讨如何构建更适合艺术专业学生发展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为进一步完善艺术职业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创新创业 实践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中。但是由于艺术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他们大多通过艺考的方式进入大学,较为重视专业本身,而对于相应的创新创业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使得艺术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一定的短板。
二、艺术职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未形成
         大学生要有积极主动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态度,在这种理念下,学生才能主动去创造,去创新,学会与人的合作和沟通。在我们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一听创业都很感兴趣,对于学校现在举行的各种创新创业训练也保持了较高的热情。但是一方面艺术高校的学生在大学的学习阶段,并没有接触太多的企业管理和运营的知识,在谈到具体如何创业的时候,对于创业的流程、创业政策、经营管理等知识很茫然,另一方面,在创新创业等通识课的学习中,学生又感觉与自己专业无关,对课程不感兴趣。这就使得许多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在真正创业的时候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增加了创业的风险。
(二)缺乏适应创意创新创业思维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1947年哈佛商学院即开设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在西方国家的广泛流行和认可,主要与孩子从小培养的独立思维和意识有关。中国的孩子从小接受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虽然在近年的教学改革中,不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几十年的教学理念和学习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方面,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内使自己具有创意创新创业的思维能力,就不可能在教学中及时将这一理念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即便有一部分教师认识到应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引导,学生由于十几年的学习思维定势,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接受教师所表达的意思,造成了双向沟通障碍。因此,在本应是创新创造源泉的艺术类高校,也很难看到创意思维、创意产品遍地开的景象。
(三)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但是,就艺术高校而言,由于没有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的匹配和保障,教师观念没有及时转变,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创业教师的事情,使得许多教师未能正确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并不能真正将专创融合的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标准,对于促进高校创业创新教育良好发展、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四)缺乏创新创业实践转化平台
         由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导致招生规模急剧增加,尤其近几年艺术类学生不断扩招,使得高校的创新工作室、创业训练基地等资源未能完全配套,学生很难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时刻体会“在创造中学习”的乐趣,学生在专业的学习中,很难对接社会及行业需求进行思考,使得学生的创意与市场及行业脱节,也就无法培养自身创新创业的能力。因此如何实现学生将创意变成作品、作品变成商品,打造“艺术+”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应该是艺术高校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构建基于MICE理念的“艺术+”创业教育体系
 (一)MICE理念的内涵
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是创新的主要来源。音乐创作、艺术设计蕴含了丰富的创造因子。“艺术+”理念的提出,也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提供了可能,这一理念连通了艺术内部对科技的延伸,也联系着日常生活到艺术空间的距离,实现了艺术到产品、产品到商业的转化。以MICE的理念,重新审视和架构艺术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
M代表英文单词“Maker”,中文译为“创客”。是指热衷于创新,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善于发现问题和需求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创意、设计、制造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人群。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通过丰富自己,不断的进行创意--实践--再创意--再实践……
   I代表“Innovate”。伴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创新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尤其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讲,创新已经成为他们未来就业的生命线。
C代表“Craftsman spirit”。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内在价值的精神追求,需要具备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有良好的积极的思维方式,以及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大量的艺术类专业都需要学生在具备坚实的工匠精神,创造并制作出精美的作品。
E代表“Entrepreneurship”。这一理念是前面三个内容的结果。通过对学生进行创客教育,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从意识上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断积累学生的创业知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既能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又能让学生认识到未来在工作岗位上需要具备创新创业素质的重要性。
(二)构建基于MICE理念的“艺术+”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创新设备,是一种从0到1的活动,而创业应该是训练学生的创业技能,创造良好的创业条件,是一种从1到N的活动。

艺术高校的学生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是对于类似创新创业这种学生认为与自己专业关联度不高的课程重视不够,因此,转变学生思想,构建多维度的创业教育体系,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创业有重要作用。
1、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不同专业的学生都会面临进入到不同行业就业创业的问题,在数字经济之下,多专业多行业的交叉融合发展,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复合型的专业和能力。但是很多艺术类的学生认为,就把专业课学好就够了,其他的通识能力培养课程都不重要,所以在实践中学生的发散思维、组合思维等能力都不够。因此,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中有责任向学生渗透创新意识、责任意识、专业意识,就业创业意识,并结合不同艺术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工匠精神,本身就包含了创新的精神在里面。通过工匠精神的引领,使学生实现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双提高。
2、构建一体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训练理念贯穿到专业学习中
所谓一体化课程,就是将艺术类大学生所需要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一个系统去考量,而后设计一个前后关联紧密的课程体系。在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过程中,要对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而专业课程又很少涉及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心理环境,促进大学生利用类比、举一反三,开拓思路,同时提高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在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时,我们应首先紧紧围绕一个核心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敢于冒险、勇于开拓和接受挑战的职业素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艺术+”创新创业型人才。艺术高校的学生应该是具备“艺术+创新思维”的人才、“艺术+职业精神”的人才、“艺术+商业思维”的人才。
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应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观,要有针对性地教授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基本知识,尽可能地组织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另一方面,强调多元融合的理念。首先是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融合。二是渐进式与综合式课程融合。根据人类认知事物和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能力素质的培养应遵循循序渐进的特点。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在课程体系设置时遵循渐进式培养和综合实践的统一,在课程实践体系上遵循“认知—体验—实战”递进式规律。
3、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在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创新基础能力指标、创新利用能力指标、创新产出能力指标、创新发展潜力指标等几大一级指标,然后再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特点制定相应的二级评价指标。第一,创新基础能力指标是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指标。第二,创新利用能力指标则是针对大学生的现代技术利用程度、新设备利用程度、原材料利用程度以及信息加工利用程度等方面进行设定。第三,创新产出能力指标则主要放在新产品产出量、专利授权数、品牌创建数和专利年产数等方面,是反映大学生创新技能和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创新成果是最好也是最直接反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标准。第四,创新发展潜力指标是反映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后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包括知识更新程度、信息素养程度、创新思维程度和高效创新程度等方面。在构建指标体系时要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将定性影响因素设定为一级指标,然后根据指标量化和目标明确性原则分出二级指标,最后构建成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4、建立基于协同创新的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需要多元化的资源体系支撑,高校应打造“艺术+”的创新创业氛围,构建协调创新的实践平台。
         (1)在高校内部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艺术类高校的创新氛围一般比较浓厚,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让学生认识到“艺术+职业”、“艺术+商业”是未来就业创业必备的综合能力素质,高校可以在校园中经常开展一些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内外教学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承担责任的独立意识,以目标为导向的契约精神以及对自身负责的企业家精神。
         (2)打造创新创业大赛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艺术类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观摩含金量较高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比如“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互联网+”已成为全国性的标志性比赛,以及各行业领域有特色的创新创业类比赛,让学生体会到专业知识学习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一致性。
         (3)建立产城校共生的创新创业平台
第一,政府方面应加大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和督导,建立专门的创业扶持资金,对于已经创业的项目,应给与政策、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和支持。
第二,加大产教融合的力度。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接触到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重新审视自己对于专业的认知,多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将“艺术+”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学习中。
第三,学校方面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参与到真正的市场竞争中,既能给在校的艺术学生提供与市场对接的实践机会,将学生的作业变作品,作品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又能借助这一平台帮助和指导学生创业成功。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高校的学生应该以专业为基础,积极转变观念,重视自身创新思维、工匠精神、商业思维等能力的培养。艺术高校应该积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为主的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杨秋玲,唐小洁,黄高雨.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20(18).
2、付敏,李三平.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专业吸引力策略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7(05).


(**本文系2019年度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CEFA2019013)

作者简介:白樱(1980.6-),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