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背景下文言文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0期   作者:傅秀莲
[导读]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思想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傅秀莲
        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永宁中学  362700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思想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然当下中学生视文言文学习为畏途,传统“以教为本”的文言文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文在17版《课程标准》“整本书”列为教学材料的背景下,围绕“整本书阅读”的理念,拟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迁移几个方面,初步探讨“整本书教学”模式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整本书教学 落实预习 分工讲习 阅读发现 知识系统化

        一、整本书教学研讨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国家提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社会也在不断反思大数据时代下网络碎片化阅读、功利化阅读的问题。2017年版《课程标准》从国家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同时,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明确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李熠晖先生在《探索和发现的旅程》一书中指出:“整本书专题教学的主要目标有两个。第一,以专题研究为核心,读懂、读透这一本书,即建构解释性理解。第二,建构读书经验,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李熠晖.t探索和发现的旅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87-88]
        文言文其以简约凝练的语言形式承载着特定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思想智慧的结晶。传统课堂“以教为本”的模式下,教师主宰课堂,学生的能动性难以调动。学生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现象,可能还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
        本文在“整本书专题教学”理念指导下,拟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迁移几个方面研讨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有效教学方法,希望在文言文教学上有所突破。
        二、教学准备
        文言文的整本书专题教学活动与其他任务群的专题教学活动同中有异。每个学习任务群的专题教学活动都需要教师与书本进行对话,精心研读文本,做好教学准备。而文言文艰深晦涩,需要教师做出更具体、个性化的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教师要对文本进行精心研读,根据文言文篇目和学情构思教学方案。在研读方面,教师尽可能在重读、精读、细读方面,先做一点研究,以便在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和应对学生疑难问题时做好准备。教师要收集和梳理教学资源,利用大数据时代的各种资源,构建丰富、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库,开放给学生共享。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一本适合的工具书。要形成文言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教师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并将这种理解转化为有价值的问题,显示出应有的深度,吸引学生参与进来。
        2、落实预习工作
        传统教学中,教师虽也强调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却并没有纳入完整的课堂教学环节,有的老师并不十分重视学生的预习活动,而仅仅作为考察学生是否自律的一个环节。预习环节教师指导缺失,必然会出现高耗低效的情况,打击学生自学的信心,影响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明确教学的预习目标和内容,精心准备“预习单”,引导学生转变被动预习、低质量预习、简单预习的观念,让学生有效把握学习的重难点,达到高效预习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用多色笔做好笔记,标注疑难点,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教学过程
1、教师示范
        在文言文初学阶段,为解决文字障碍,教师应对文言文字词进行示范讲授。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通过“通字义”“释因果”“析语境”等方法精讲一二文段,帮助学生理解字句意思。学生一边听教师讲,一边学习教师研读、讲课的方式,为分工讲习和问题发现做准备。
        2、团队合作,分工讲习
        在文言文专题学习中,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负责一个段落。在预习工作中,每个小组团队合作,除了完成全文的预习工作,还要精读、自学所分的段落,教师查看其预习成果。在教师示范讲授后,学生模仿教师的讲课方法,分工讲习,上台展示小组归纳的文言文文本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等。
        整本书教学视野下的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将“单打独斗”式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团队合作式”的主动学习方式。在这个团队中教师、同学,甚至课堂以外的所有教学资源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小组团队合作探究中必然存在知识储备和学习技巧上的分化,学生能在活动中可以得到互补。
        小组分工讲习应落到实处,组内对问题的分工应明确,讨论和讲习应深入。对于小组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也可以寻求其他组成员的帮助。学生讲解可采取组内或组间推选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团队合作中,教师既是学生课堂上的“有效学习资源”,也是团队中的一员。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分工讲习时充分发挥有效资源和协作共赢的作用,给予学生帮助和引导,对学生的知识性错误或者需要补充的地方做出修正或者指导。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讲习表现、阅读心理,寻找学习评价的切入口,以“倾听者”的姿态设计一些富有趣味的问题,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当然,还有一些语文活动不可或缺,如传记类文言文可安排学生编排课本剧;骈赋类文言文则让学生表演朗读;《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让学生设置小型辩论赛等等。


        3、阅读发现
        “阅读发现”是指文言文阅读过程中产生思考、联想,发现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学生的这些“阅读发现”。这是一种以优质的问题作为纽带,增进学习效益的一种学习方式。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唱“独角戏”的情况影响了文言知识学习的效率。在“整本书阅读”视野下,将教学内容问题化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又能够锻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具有实际探究意义和价值的问题,是有效实施问题导学的起点和保障。那如何引导学生提出具有发展性、有价值的问题呢?
        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预习单》明确文言文篇章的“核心问题”,抓住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比如,文言文篇章的核心问题是解决文中的文言现象,包括重要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型。学生应该抓住这条主线生成问题。
        其次,通过比较,管中窥豹,提出“细节性”和“规律性”的问题。例如,在《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道”字是本句重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问“道字怎么翻译”进一步提问“道字的用法是什么”,再进一步深入探究“道”字名词作动词这一词类活用背后隐藏的规律。问题串的提问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学习方法,掌握规律,也可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更符合学习循序渐进的特点。除此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从已学过的文言篇章中寻找“道”字的所有含义,或者从本文中寻找同样“名词作动词”句子。
        第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质疑现成的“结论”,多提“为什么”。以往的文言文学习过于注重死记硬背结论,忽略了结论生成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结论出发,对其进行阐释和质疑,多提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方位名词放在动词前面,名词性转变为状语”?对结论的探究和质疑,相较简单地重复记忆和机械记忆更有益于理解文本和文言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用小纸条或者“煽风点火”的智慧导学策略来帮助学生生成更多有发展性的问题。
        四、教学迁移
        著名语言学者王力先生曾说过:“如果说,寻找一种系统性学习方法,使古书的阅读水平提高很快,这种钥匙是有的,那就是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  唐作藩 李行健 李桂申(主编).王力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P4-5]从文言文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来说,它有着固有的内容和形式及其特有的规律。掌握文言文教学的规律,抓住文言文知识系统,才能跳出“不讲不得”的死胡同,达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构建文言文“整本书专题阅读”的体系。一则在教学准备时期,教师就应对该学习任务有整体思路。在单篇授课过程中,采用逐步深入的方式,精讲一二段,后由学生自主讲习。二则引导学生将文言知识系统化、结构化。鼓励学生归纳文言文知识点,建构文言知识框架,引导学生自主讲习新的文言文篇章。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初步了解文本内容,聚焦文本:从“问题探究”再到“综合梳理”;从“单篇梳理”再到“系统梳理、比较和归纳”,难度不断提升。可采用如下方法:
        (1)重视积累词汇:在诵读中积累、在对比中积累、在背诵中积累、在运用中积累。如“爱”字,《尔雅》中解释为“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在韩愈《师说》中“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显然延续了该含义。然而在《论语》中“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则引申为“爱惜、珍惜”之意;在《过秦论》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则完全变为“吝啬、吝惜”的含义。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这些词汇进行积累、系统化,才能在文言文阅读中游刃有余。
        (2)抓住汉字源流:借助多媒体、古汉语词典,对文言文词汇的源流进行讲解。如放映汉字的甲骨文形状,以形状引导学生对词汇的含义进行想象,帮助学生更快理解词义。如“北”的甲骨文    即“两个人背靠背”,因此有“朝着相反方向”“背对”的含义。学生在了解古汉语的源流之后,能够更直接、更深入地掌握文言文的词汇含义。
        (3)掌握对比、迁移、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讲授复杂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时,可以联系初高中学过的文言文,让学生自主对比,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和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如“名词作状语”的用法,《愚公移山》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放在动词之前,而它又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且对动作行为起修饰作用,因此作为状语用。归纳了该规律,在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就不难发现“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词类活用情况与“箕畚”一样。这样分析词汇,不仅可以巩固旧有的知识,还可以加强学生分析判断语法特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达到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减轻负担的目的。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以“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以“团队合作、分工讲习”模式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以“阅读发现”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学会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教会学生“构建知识系统和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文言文恐惧症”。
        参考文献:
(1)唐作藩 李行健 李桂申.王力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P4-5
(2)徐云知.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3)王培光.语感与语言能力[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42
(4)李熠晖.探索和发现的旅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87-88
课题名称:整本书阅读背景下人物思维发展与提升教学研究
课题立项编号:SGC20-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