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型课堂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究路径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0期   作者:黄白杨
[导读] 生物学科的特殊性,要求课堂活动化。
        黄白杨
        莆田市外国语学校  
        摘要:生物学科的特殊性,要求课堂活动化。在活动型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但体现了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关键词:活动型课堂  生物学科  核心素养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国家极为重视的一项重要育人目标。生物学的核心素养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是学生在解决各类生物学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品质和能力。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文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换句话来说,新课程所倡导的是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而新的学习方式呼唤新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活动教学是一种应用多样化的主体活动、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谋求学生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研究性的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动手操作、思考探究、讨论交流无不说明了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这就要求学生如果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学会动手,又要学会动脑。生物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课堂要活动化。活动可以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之中,寓思考探究于游戏之中,在活动型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但体现了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因此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那么要怎么在活动型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依据课程内容设计活动方式
        生物学的活动教学方式种类多样,有实验探究,野外观察,收集资料,数据统计分析,分组讨论,调查参观,模型制作,植物栽培,饲养观察等。活动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特点。例如,学习蝗虫的身体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时,选择实验观察法比较合适。通过学生自主观察蝗虫的各部分结构特点,让学生分析归纳得出蝗虫各部分的功能、作用,蝗虫的身体结构特点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陆地生活,与其所行使的各项功能相适应、统一,内化形成了学生自己的生命观念和理性思维。
2、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情境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的情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从种到界》一节中,创设问题情境:动物园里有鳄鱼、猕猴、蜥蜴,我们要把谁和谁放在一起,为什么呢?把不同生物归到一类的依据是什么呢?学生通常会直接应用已有的知识,指出要把蜥蜴与鳄鱼放在一起,因为他们都属于爬行动物。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生物分类的依据,引导学生之前学过的分类方法,而不仅是应用已有的生物类群知识。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活跃气氛,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养成理性思维,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3、生物标本模型的制作,让生物课堂动起来
        活动型的生物课堂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通过标本和模型的制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尝试自己动手,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灵感,创造性的完成学习目标,自主的获取知识,养成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制作模型的过程也是二次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收集不同的材料,分组讨论交流,利用合适的材料制作相应的结构,强调材料的选择应该与它所行使的功能相一致,进一步养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再如,《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一节,可以组织指导学生制作植物标本。在标本的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眼睛,认真观察自然界中植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动手制作标本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利用植物的特性主动的参与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生物学问题,比如防风治沙,沙尘暴等。
4、在课堂中设计游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游戏活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可以使他们的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拼图游戏、猜猜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等游戏。比如,在《蒸腾作用》的教学中,设计了“击鼓传花”的游戏,让学生想象:给一盆绿萝浇水后,土壤里的水分是如何一步步通过植物体的什么结构向大气散失的,水分--土壤—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要求:从土壤开始,花传到谁,谁来说水分运输到哪里了,通过什么结构运输的,以此类推。同学们积极参与,体验了游戏的快乐,在紧张的活动中掌握了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有助于理解蒸腾作用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了科学的自然观。
        活动是我们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学生的主体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一种基本手段,新的教学方式的核心思想和实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主体活动发展自身,在主体活动中寻求进步与提高,只有通过自主、丰富、开放以及创造的活动,学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与个性丰富。生物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从重点关注一个或是几个核心素养开始,对教材重新整合和开发,创新生物教学方式,在活动中融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理性思维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李慧. 生物教学中的活动教学[J]. 新课程学习(上), 2012.
2. 邱燕华. “游戏”让初中生物课堂充满活力[J]. 成才之路, 2014(26):48-49.
3. 石聪颖[1], 杨涌[2]. “从种到界”一节的情境教学设计[J]. 生物学通报, 2017(11):17-19. 4. 秦晓英. 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4(5):68-68.
5. 江巧明.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J]. 广西教育, 2016(41):45-45.
6. 林贵遵. 生物标本、模型制作的意义和作用[J]. 学周刊C版, 2010(7):98.
7. 陶含怡.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路径探析[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9, 218(02):54-59+63.
8. 谭永平,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北京. 中学生物学课程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教育价值[J]. 生物学教学, 2016, 41(5):20-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