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琴
闲林中学,浙江省 杭州市 311122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师更像是魔术师,用着不一样的吸引人的方式去吸引大家的眼光,但是最终的结果我们希望观众可以去自己去发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是我们最好的观众,互动是必须的、必要的,唯有互动才体现出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而这样的互动,现在我们借助合理的议题、有效的活动能够得以充分有效地开展。
新课程标准改革突出强调教学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活动体验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活动型的课堂应该更凸显学科特质,实现课内议题活动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其实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开展关于本学科知识性内容的探究性学习。
“外行看热闹,同行看门道”,历史与社会议题式活动型课程要求并不是课堂热闹与杂乱,而是思维的运转与碰撞。对于历史与社会课中的活动,韩震教授指出:“知与行是活动,学而思也是活动;讲问题是活动,提问题也是活动;社会实践是活动,课堂教学也是活动;寻求结果是活动,享受探究过程也是活动”。因此,课堂活动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实践活动(外部活动)的呈现,更重要的是课堂学生思维活动(内部活动)的异彩纷呈。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课堂活动设计
活动名称 活动内容 突破知识点 活动形式
准备 印刷术的演变过程
两种印刷术的比较 活着印刷术的特点 个人活动
启航 海上指路的工具
指南针的演变过程 指南针的发展历程 个人活动
遇险 拿出了什么神器
火药的发展历程 火药的发展 个人活动
总结 选一个你认为最有影响力的发明并结合材料和自己所学说明理由;
绘制三个发明的传播路线图 三个发明的影响 小组活动
(一)个人简单活动 奠定课堂主基调
课堂活动和议题一样,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都应遵循一定的有序性。我们常常把简单的个人活动放在课堂的最前面,以奠定一个课堂的主基调。这样做既遵循了“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堂的开始就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下面课堂内容的兴趣,引发他们自主思考。因此,在课堂期初设置的小活动不宜太大,思维含量以简单问答式为主。
在《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课中,我在课堂的每个环节的开始都预设了学生个人就能完成的问题,准备环节是印刷术的发展历程;启程环节是指南针的发展过程;遇险环节火药的发展历程。为了避免重复,活跃课堂,发散学生的思维,我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呈现。比方说年代尺、思维导图、简单列举、表格等等,较好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她可以学。
(二)小组合作探究 思维互补解重难
曾在一次学科融合的教研活动中,听到一位语文老师对历史与社会课堂的评价:“我在思考,这节历史与社会课上的小组讨论有没有必要?学生的独立思考难道真的不能回答出这些预设的问题吗?”这番话也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们究竟是为什么要设置小组活动,四人讨论?是真的有效还是仅仅为了课堂形式的多样?
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确实有存在重表面、重形式的讨论现象存在,但是,历史与社会课的小组合作探究绝不是形式主义,为的是在思维的交流中进行互补,在不同的答案中进行辩驳,为的是让学生锻炼自我思辨与自我验证的能力,这既是一种课堂可视化活动也是学生的大量思维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有自己的立场,用理论知识支撑自己的立场观点,同时需要辩驳他人,去印证自身观点的正确性与科学性。与此同时,也是对于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唯物思辨能力和信息提取概括能力的提升。
本课的难点在于解决“宋元科技的影响”这一知识点上,针对这个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我又增设了一个课堂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去思考、讨论并选择代表来呈现:“如果一定要让你选择,你觉得哪个发明的影响更大?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和老师所给的材料小组思考讨论回答并绘制该发明的传播路线图。”
在讨论之后,我分别请了四组代表来进行发言,大家各抒己见,而且大家除了结合我给的资料说明每个发明的影响之外,还能结合现代的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比方说:如果没有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可能我们现在每天还要增加一个抄书的作业;可能课堂上几个人拼一本书成为了一种常态;如果没有指南针的发明和改进,世界不同国家的联系不会这么紧密,当然也有相对的观点,世界联系不强,反而对新冠疫情的传播起到一定的阻止作用等等。。。。。。经过讨论,不同的思想得到了碰撞,马上就突破这一知识难点。另外传播地图绘制,让学生把空间的概念和时间的概念很好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从多维度去理解知识点。相较于小组合作探究,若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得出答案,但是每一位呈现出的思维面是比较窄的,思维的碰撞也不能得以非常好地体现。我想,这就是活动型课堂的魅力所在,这就是小组合作探究的真正意义所在。是让学生在合作与辩驳的过程中,感受到思维的碰到,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能够逐步养成辩证性思维的好习惯。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和主要手段,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更加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以此形成课堂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但如何将议题的选择、活动的进行、核心素养的落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要注意以下几点:
1.精选议题,突出议题的有效性
议题的选择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注意议题对学生的有效性,议题要让学生能“议”会“议”;议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议题要让学生在议中获得学科知识和价值引领;另一方面要注意议题对社会的有效性,在“议”中挖掘材料对国家、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意义,传递正能量。
2.信息收集,注意信息的多元化
当代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但是,这种间接经验的获得,不能及时转化为直接经验,学生是很难从内心深处产生真正的认同感。因此,教师需要鼓励、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入社会、走近生活,让学生在融入社会,感悟生活的实践中,获得多元化的信息。
3.思行合一,注重教学的价值引领
议题式教学,强调把思维活动和探究、实践活动结合。传统课堂一种是只强调思维活动,还有一种是只强调探究活动。而议题式教学应该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做到思行合一。首先,要“以思引议”,在确定议题后,学生要对“议”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思考,挖掘与议题相关材料,才能“议”的顺理成章。其次,要“以行促议”,议题式教学是塑造活动型课堂的抓手,活动型课堂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因此,议题式教学的活动设计,必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产生“我要参与”的意识,在学生的参与中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完成议题的探讨。最后,要“以议达思”,完成议题的探讨并不是议题式教学的最终目标。我们需要从“议”的内容、过程和结果中,去发现学生的各项能力,如探究的能力、参与的能力、表达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等。在“议”中测评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内心的价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