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业成
上海立达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广泛运用校园文化、校风校训等载体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广大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上海立达学院校园融媒体中心,能紧紧围绕“树立现代媒体意识、优化高校资源整合,拓宽高校思政宣传渠道、创建新型新闻传播模式”开展育德育人工作,弘扬主旋律,振奋大学精神。
一、树立现代媒体意识,优化高校资源整合。
思政教育信息化建设,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开展思政教育,不仅可以丰富教育形式,还能提高教育效率,使得学生在接受育德教育中,从被动接受的角色,走向主动学习的角色。在育人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现代媒体意识,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优势,充分尊重学生的民主意识,给学生通往美德,架起一座无形的桥梁。优化高校资源整合,要求育人者借助现代媒体的多元化以及数据的支撑,更全方位的掌握学生的兴趣点、思想、性格、情感变化趋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例如上海立达学院,“传媒之声”——学院电台。每期话题均有学生选题、编辑、录播,以下是近期的话题摘选:
第二十四期--“大学生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点击阅读量144
第二十三期-- “我们该如何定义粉丝和偶像的距离”;点击阅读量452
第二十二期--“过度的迎合大众是否有必要”;点击阅读量191
第二十一期--“母亲节预热篇”;点击阅读量141
第二十期--“面对面交流” ;点击阅读量236
第十九期--“成年人的崩溃要不要藏”;点击阅读量188
……
由话题导向的数据呈现,可以清晰的掌握学生兴趣偏好。以上文案例数据为参考,相较于其他话题,关于“偶像与粉丝的距离”从数据上看更受学生关注。基于数据的客观性,可以拓展育人者的思政教育的话题范围,打破育人者和被育者之间的鸿沟,切实“坚持以青年为本,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把服务与成才紧密结合,让青年有更多获得感,促进青年在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全面发展”,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偶像话题”相结合,引导被教育者提高人文素养,完善人格,培养崇高的道德品质,以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展。除了数据以外,还可以针对学生的话题留言,了解个别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切实强化“监督力”,提高末端落实“执行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下,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内敛含蓄,提倡独善其身,《论语》中就提出“吾三省吾身”。 自省力便是自我觉察、自我反思、自我修正的能力。从专业实践的角度出发,给学生提供相对稳定的成果表现平台,用所学知识,记录在校期间的所思所感,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给学生提供自省的平台,见证自我成长的蜕变过程,并将优秀校风校纪迭代传承。
相较于传统“教说”式的德育教育,在新媒体意识下,从运营和管理维护“校园融媒体”的角度出发,一方面,给学生提供“试错”的机会,让其专业能力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无缝衔接,用德育教育反哺专业文化课程教育;另一方面,真正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激发他们对自我“成果”的维护,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力,使其从他律转化成自律,自觉地内化成为自身道德标准,外化为道德行为。
二、拓宽高校思政宣传渠道,创建新型新闻传播模式。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学生接受讯息的多样化,传统的思政教育已经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学生的思想无法被禁锢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时间,接受固定的教科书式的德育教育,因此“校园融媒体”随之运应而生。“融媒体”对外是一个单位,一个声音,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而“校园融媒体”正是借助了这一新型的模式,将校园电视台、校园电台、校园公众号等各种宣传平台汇聚到一起,统一运作管理,真正做到“一则消息,多种渠道”的全方位传递,使得学生主动接受沉浸式德育教育。基于“校园融媒体中心”的模式,发动“三全育人”的力量,结合校传媒学科的优势,最大化实现“产学研”与育人教育的结合。
例如上海立达学院校园网络电视台的建设,充分发挥相关传媒学科优势,调动播音专业、表演专业、摄影专业、传播与策划专业等学生的积极性和专业性,将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运用到每一期的栏目的策划与制作中,这种由传媒专业学生采编播一体化制作栏目,深受学生青睐。例如有新闻栏目,不仅包括近期校园新闻,还包括国家重大新闻的制作播出;有美食栏目,不仅进行校园美食扫街行动,还拍摄相关的《舌尖上的立达》等人文纪录片等等。而这些讯息,同样也会用校园电视台、校园公众号,同时发送传播,将校园资源整合运用极致,做到全方位的育人。
从内容上,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形式上,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彻底实现高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比起传统的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断裂式育人,这种新型的思政宣传渠道、创新性的新闻创博模式,彻底摆脱了口号式的育人教育。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与教育活动功能的发挥,二者相辅相成,是影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是营造良好的高校氛围的方式。校园融媒体中心,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能贯彻德育与美育协同发展,共同营造立德树人、崇德向善、以美育人、清新高雅的育人氛围。青年不仅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政治责任,更担负着复兴中华文明的思想责任。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合理利用校园融媒体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竞争中,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在于对青年思想的武装与引领。高校应结合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创新理论,将德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与“树立现代媒体意识、优化高校资源整合,拓宽高校思政宣传渠道、创建新型新闻传播模式”相结合,充分发挥新媒体下“校园融媒体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 钟学红, 黄良辉. 高校德育教学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1, 023(006):54-55.
[2]李楠. 新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实现路径[J]. 现代交际, 2020, 000(002):109-110.
[3]占燕, 吴淑娟. 新时代大学德育实现路径探析[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042(006):85-88.
作者信息:刘业成,女(1989.6—),汉族,籍贯 湖北宜昌,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影视与戏剧剧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