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矩”侧成“方” 远近高低不一样——从《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说开去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0期   作者: 刘毅
[导读] 近日,我在为所主研课题的教学实践课而烦恼,毫无头绪下正眺望窗外远处的青山
        刘毅
        四川省邻水金鼎实验学校    638500
        
        近日,我在为所主研课题的教学实践课而烦恼,毫无头绪下正眺望窗外远处的青山,整理思绪。不知何时,儿子站在旁边念起了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一激灵,这不正是我现在的处境吗?
        前两日,一位老师在教研组内上了一堂小学一年级的数学研究课——《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这位老师作了精心准备,其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富有个性的语言展现力获得了同事们的一致点赞。我和孩子们近距离坐在一起听完了整节课,加之我所教二年级刚好也要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这一节内容,所以在议课时提出了一些看法。我认为教师课堂表现是很优秀,但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所教授的知识基本是学生已掌握的内容),教师迫不及待地展示学生掌握了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淡化了对立体图形抽象出平面图形的教学(二年级才需要探究特征,一年级学生能有初步感知即可),创设了一个貌似热闹、学生积极发言的课堂氛围,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实际参与度(多数学生对要想的、说的没有兴趣,或者不知道怎么说,变成了教师与几个学生的单独对答)。
        我出于要准备课题阶段性材料的“私心”,决意重构此课,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应了儿子那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赶紧查阅关于小学几何教学的相关资料,再次学习了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空间观念中“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不正是本课题的核心价值吗?而根据学生的认知,小学教材先安排认识立体图形,再到平面图形,最后又回到立体图形。这是因为学生从出生开始接触到的东西都是立体的,但要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平面图形是关键的一步,也是特别难的一步。欣喜之余,真想告诉东坡先生,我已识得庐山真面目。我毫不犹豫把课题重心定在从立体图形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上。
        可怎么达成这一核心目标呢?这又是一个难题。我又把坡仙的诗读了几遍,反复吟诵“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突然灵光一闪:教师有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认知高度,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不同的学生还各有不同。何不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物体开始,用他们最喜欢的方式展开探究呢。学生身边的物体有文具盒、笔、橡皮擦、书等,虽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但能从本质上让学生认知长长方方的物体能抽象出长方形,方方正正的物体能抽象出正方形,圆圆的……具体方法是从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画画开始,让他们先画一个身边的物体(或许很慢,甚至画不出来),再降低难度只画它的一个面(不像,大小不一),再要求画出与物体一样大的面(把物体的面放在纸上临摹),得到方法后再要求画出物体所有的面(平面能画出来,曲面不能画出来),多次操作,教师再辅以多媒体直观演示,让学生感悟什么是平面图形,体会长方形长长方方的,正方形方方正正的特征。
        重新构思完这一堂课,我得再次对东坡先生致谢,我虽未能真正体会先生的心境,先生的诗篇却为我解了惑。术业有专攻,文人们能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横看成“矩”侧成“方”,远近高低不一样。我是一名数学教师,我也期待从文学的世界借出数理学科的解题秘籍,换一个角度思考,定有一番新境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