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性思考
丰裕
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摘要:随着社会与人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高考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此次新高考方案的颁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出新的要求。本文试图通过探讨新高考改革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对今后的语文阅读教学做出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高考改革;阅读素养
一、引言
高考是我国选拔人才提拔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考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有着导向的作用,高考改革的对策分析也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高考的考察目标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导向标,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中的努力方向,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次,高考改革推动着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了解教学需求的基础上调整教学行为与策略,有的放矢,改进教学方法。再次,高考改革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明确自身学习需求和努力方向的基础上,增强学习动机。从高考语文测试试卷和评价体系发展的过程中,语文学科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正在发生变化。而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此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如何,又该如何展开。本文试图找出新高考语文改革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并给出参考性建议。
二、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教育界一般将阅读的概念界定为:阅读是主体通过浏览从语言符号中提取信息或意义 进行理解思考的心理过程。近年来,各地考试命题对阅读的考查非常重视,出现多种考查形式:多文本阅读、古诗词阅读、鉴赏性阅读、比较性阅读等,阅读常有的形态也分为认读、解读、赏读。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窦桂梅认为: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不同的,教师不能把阅读教学的目标简单理解为让学生读懂文章,而应该学会读书。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支离破碎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
《语文百科大纲》:“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阅读的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是一种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教师指导下与文本进行的对话,对阅读的理解、赏析的心理与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三、新高考改革下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审视
(一)语文高考试卷阅读题型特点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说,阅读决定语文素养的高低。阅读题型考查是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有的特点,以2017语文高考全国卷为例。
1.阅读模块与其他模块的整合
考试评价对语文学习内容的切分影响着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2017年语文高考试卷全国卷为例,试卷以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理解与传承四个维度进行测试考查,以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四个模块命题考查。越来越注重模块间的关联性。
第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语文高考全国卷三卷,以我国目前城镇化进程问题“留住乡愁”为题,关注现代国人的情感依托,在语言测试中,更渗透了情感问题。可见考查重点在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古诗鉴赏题。语文高考全国卷一卷的材料选自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联系古代科举与现代高考制度,使学生在体会作者选才爱才的责任感的同时,也在反思自身学习的意义,引发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联系的思考。
第三,语言文字运用。在题目形式上,成语运用与病句修改仍注重考查语言运用的规范性。在选材上,更加贴近时代主题,如“智能机器人”、“一带一路”、“环境污染”等,不仅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更注重拓宽学生视野,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使学生将所学所思运用于生活,而非局限于一本教材、一张试卷。
第四,作文。高考语文全国卷三卷直接以“高考语文话高考”为题,展示学生真实想法,摆脱之前相对模板化的考查,要求学生站在历史与国家的战略高度,将自身与国家事业联系起来,命题宏大,在考查语言表达的审美性与规范性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个人思想高度的展现。
可见,各模块都是从语文素养视角出发,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更关注语文课程内容的整合化。
2.与生活联系密切,重视学生兴趣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一卷中《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一文,强调将学科知识迁移于具体现实生活问题,针对现实话题进行考查,致力于发展学生迁移化学习,突出语文学科与生活密切联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抓住着力点,通过将考题与生活事例相联系,使学生加强阅读理解与生活体验的关系,语言习得与文化背景的关系。例如,教师会运用引导学生写读后感等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加深寓意个人化。
综上所述,高考阅读题型对考生提出以下要求:
第一,阅读思维的灵活。高考语文阅读题型日益灵活化,要求考生不仅有扎实的语
言功底,更要有灵活的阅读思维。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材料,不断培养学生灵活的阅读思维。
第二,阅读材料的广泛。只有广泛阅读材料,拓宽阅读量,积累阅读素材,才会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以应对多种类型的阅读考查。
第三,阅读能力的提高。要在阅读环节得高分,根本上还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包
括鉴赏能力、迁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鉴赏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文字魅力与思想情感,并用自己的理解深入体会欣赏。迁移能力要求学生学会通过对文章的背景、题材、手法等进行对比,举一反三,准确感受文章寓意。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学术能够对于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提取、分析。
第四,阅读目标的清晰。多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确立的阅读教学目标宽泛模糊,并没有具体到每篇文本的阅读目标,造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高考语文改革要求学生对于不同的文章都有清晰的认知,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准确定位目标,掌握阅读知识。
(二)语文新高考改革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两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授法使学生被动接受消化阅读知识,忽视学生的主动性。高考改革后多数教师应该以阅读指导法进行阅读教学,改变之前一味灌输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由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阅读习惯,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有所体会。
2.阅读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往往过于注重文章结构的分解,字句的准确释义,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与阅读体验。高考改革后,多数教师应该运用读后感等方式布置作业以进行巩固拓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书写心得体会,有利于学生体会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三)语文新高考改革对阅读教学的影响——两个倾向
1.重储备,轻能力
基于高考指引下的功利化心态,为了使学生适应高考题型,教师可能千篇一律地运用高考题型。高考考查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向与内容。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往往与学生生活相脱节,教师一味地注重向学生灌输阅读知识,讲解重点难点,剖析文章结构与主旨,忽视学生阅读过程的个性化理解。教师只是将标准答案罗列给学生,使其被动接受,久而久之,会养成依赖性,失去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古诗词填空,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古文诗词积累,学生便会在早晚自习或其他课余时间背诵诗词,积累古文。但是 ,如果为答题得分而机械记忆,则背离了高考语文阅读考查目的。
2.重技巧,轻素养
高考语文改革,无疑会提高师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度,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强度相较于之前会有所增加。但如果过分注重分数,便可能为提高得分率而侧重于培养应试技巧,而非阅读综合能力,无利于阅读素养的真正提高。无论是在文言文阅读还是在现代文本阅读中,侧重于讲解答题套路,如“作者通过怎样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什么的描写,表达其怎样思想情情”,或者针对某种题材总结归纳采分点,一味地训练学生应试能力,却忽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尝试性地表达理解。这实际上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体验。
由此可见,虽然高考改革旨在摆脱应试阴影,但如果教师没有及时抓住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与语文教学改革的契合点,则会导致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兴趣匮乏,学生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的变化无几,这是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它从根本上把语文教育的实质性内容从内部掏空。教授语文阅读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高超的艺术性与持久的热情倾注。教师要运用灵活的方法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神韵,以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
四、新高考改革下改进语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虽然高考改革顺应了时代的变化与教育的发展,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何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契合于高考改革,笔者提出以下观点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与高考的“工具性”相融合
高考试卷的阅读题,一般为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文章,学生需要提取文章信息,加以归整并做出选择,其语言理解的工具性较强,这需要培养学生宏阔视野和社会文化素养。
(二)在高考命题的指导下,寻找教学方向
高考目的更侧重于“选拔人才”,教学目标在于“培养人才”,阅读教学应注重通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升而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更注重应试目的,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千篇一律,教学内容选材上有所限制。鉴于此,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与高考有效衔接的同时,要不受教材与考题的限制,将教学过程真正放到学生综合能力上,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及创新精神。
(三)树立“去功利化”读书观
在高考升学压力下,传统的读书观念,让学生将“读书”与某种沉重的任务相联系,使原本轻松愉悦的读书体验变得无趣乏味。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去功利化”读书观,帮助学生培养读书兴趣,广泛阅读,开拓视野,提升素养。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自己的见解,结合生活与自身经历,大胆想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文章寓意。
(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意识与方法较为欠缺,过分采用强化训练的方法。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得不到改变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
首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阅读题型往往注重理解能力的考察,而赏读要求学生通过文意、情感、意境来体会作品的魅力,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阅读赏析的品味,久之,会使学生产生美的享受,使学生不再“见文色变”,而抱有鉴赏的心态去阅读,体会文字之美。
其次,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取向判断,在思考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立人格,并学会自我思考与自我审视,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将社会形势与自身发展相结合,使学生提出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
最后,缄默知识与显性激励相结合。将具有文化特征的隐性知识潜移默化地对传递给学生,并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取对提高其语文阅读素养有益的个人实践知识,使其逐渐建构起具有个人意义的阅读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萌.小学生语文学习品质研究[D].2016:1-38
[2]张瀛天.化人以语 育人以文---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17,(303):1-12
[3]周光礼,姜尚峰.高考改革40年:意义建构与制度变迁[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6):5-12
[4]王木森.立德树人 梯度选才---以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J]中国考试,2017,(308):6-13
[5]陈朝晖.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研究[D].2016: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