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梅 孙传芬
黑龙江省富锦市第一中学 156100
摘要:高中阶段是对学生的人生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一个阶段,高中班级的管理对于学生的思维行为以及学习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目前高中阶段的班级的管理中容易出现一些或多或少的管理方面的不足,导致班级的整体气氛和学生个人的心理状态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对高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为了使高中班级的管理效果获得改进,高中班级的班主任可以参考借鉴“同伴教育”的管理方法进行高中班级的管理,力求经过管理方法的调整使得高中班级的管理情况达到理想的状态,为高中生的在校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班级气氛和环境,本文就同伴教育的相关概念,以及同伴教育如何在高中班级管理中落实实施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同伴教育;高中;班级管理
引言:高中班级的管理需要克服的问题有很多,例如如何控制学生的压迫感和紧张感,如何协调班级内学生的相处的情况,如何使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如何将班级管理的仅仅有条,这都是作为班主任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的工作的完成情况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的整体情况,在“同伴教育”的理念的帮助下,班主任如何协调管理高中班级,利用同样情况的学生之间的正面的相互影响,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班级的团结友爱的气氛,解决目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都是高中班主任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一、同伴教育相关概念概述
1、同伴教育的概念
同伴教育的理念最早来自于澳大利亚,经过数年的发展,逐渐流传入其他国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教育以及管理的作用,同伴教育,顾名思义便是同伴之间相互学习教育,这里的同伴是指相同社会地位的人,同龄人,或者从事同一工作的人,这一类的人往往更容易友好相处,能够体会到对方的感受,对事物事情的看法也会更加的相近,他们也更加愿意听从自己同伴的建议或意见,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教育的方法能够使得教育的成效有突破性的进展。
2、同伴教育的优势
同伴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利用人们对与自己各方面条件相像的人的意见和建议的接受度更高,来进行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在高中班级中学生的大部分条件都相差较少,例如同班级中大多都是同龄人,同龄的学生之间的兴趣爱好,所接触的事物,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对待事情的态度等都相近,所以在高中班级管理中采用同伴教育的优势之一便是目标人群多,不需要特意的寻找;其次,学生之间的想法传递的很快,如果能够将一个同学的优秀品质传递给全班的同学,使得个人的优势变成群体的优势,对于班级的管理便会轻松很多。
二、同伴教育如何在高中班级管理中落实实施
1、加强同伴之间的相互鼓励,促进良性竞争
高中的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在高中阶段学生们需要得到足够的鼓励,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但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成年人,例如家长和教师可能存在较强的抵触心理,这时候学生更需要除家长和教师以外的人的鼓励,和他们具有同样学习压力的同伴便是最好的人选,同伴之间的相互鼓励,不仅可以适当减少学生的各方面的压力,还有助于构建友好和谐互助的班级气氛,同伴之间不仅可以相互鼓励,还可以通过良性竞争促进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的高涨,使得整个班级在学习上斗志勃勃,通过这样的同伴教育,班级的整体气氛会变得和谐并充满生机,利于班主任进行对班级的管理。
比如在班级中,当某位同学一段时间内出现情绪低落,学习下滑等消极情况时,教师可以不直接出面与学生沟通,避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这时候班主任可以找到这位同学的“同伴”,让同伴对该生进行各方面的鼓励,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尽快回归正常。
2、利用同伴之间的互相开导,解决班级问题学生
在高中的班级管理中,经常会有让班主任难以管理的“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的存在的多是学习态度上的问题,由于态度出现问题,导致教师对其多次说教都不起作用,长期以来,这样的学生便会变成教师严重的问题学生,作为班主任,想要在管理班级方面取得进展,这些问题严重的学生如何进行纠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师的劝导没有作用时,同伴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当这种情况出现时,采用让同伴对该类学生进行劝导开导,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因为这便是同伴教育的优势,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同伴的说服力都更有效。
例如,当班级中有同学出现对某个学科特别排斥的情况,这时候如果由该课任课教师或者班主任出面劝导,反而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便应该采用同伴教育法,让其同伴进行劝导。
结束语
同伴教育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可以应用于多种情况,例如部分同学压力过大,可以采用同伴教育法对其进行开导和鼓励;当班级中出现难以管教的各种情况的学生,导致班级管理出现问题时,也可以采用同伴教育,通过同伴的开导和劝说,尽可能的解决这些问题,两种情况都充分利用了同伴教育的优势,即是人们更愿意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会更加的顺畅。利用好同伴教育,能够使班主任在进行高中班级管理时解决很多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佩华.“同伴教育”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2020(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