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环宇
辽宁省大连开发区第十二中学 116600
摘要:作为应用频率较高的教学方法之一,思维导图自身具备的逻辑性及条理性是其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而这一优势与物理学科的抽象性和缜密性是相符合的。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时,可以更有效地为学生讲解物理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物理思维。
关键字:初中物理教学;思维导图;应用策略
作为与数学相辅相成的学科,物理具备了数学的学科特性,以复杂的逻辑与缜密的条理以及多样的公式和奇妙的规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因此,教师可以从数学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开展物理教学。在这其中,思维导图就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实现物理知识的串联讲解,将物理知识织成一个完整的网络,让学生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从全面、多样的角度看待和学习物理,最终形成完整的物理思维,解决物理问题。本文就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浅析并列举几种较好的利用策略,以供各位教师参考。
1.利用思维导图串联多样内容讲解新知识点
上文中我们提到,物理对于初中生而言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学生出于自身的好奇心自然会对物理产生一定的兴趣。但是往往这种兴趣会在学生接受了传统物理教学后逐渐消失。学生会发现传统的讲解会将物理知识的难度和复杂尽数呈现,这让本身就对物理一知半解的学生更加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动力。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解新知识时转换教学思维,利用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起到这一效果。教师可以在讲解某一新的知识点时,以此知识点为中心,延伸出多样的与之相关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多个角度来接触和理解这一知识点。例如,在学习“透镜”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以“透镜”为思维导图建立的中心,与之相关的、作为思维导图分支的延伸内容可以是生活中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例,比如近视镜是凹透镜,老花镜是凸透镜;分支内容还可以是各样透镜的作用原理及图示以及其成像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丰富思维导图,让学生根据此导图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与知识点相关的所有内容,并且根据某一分支内容来记忆整体内容,达到从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从多样的维度掌握知识的效果。
2.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开展习题练习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生活主要被学习所充斥,缺乏其他的实践机会,因此习题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掌握知识运用技能的主要方式。在学生的习题练习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达到更有效的引导和教学效果。因为很多学生在习题练习中都会出现同样的问题:明明是同一个知识点、同一章节内容,为什么题型变换、增减内容就又不会做了呢?这种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学生的内心仍然认为物理知识甚至物理习题是独立存在的,并没有将知识点进行关联学习。思维导图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讲解有关“功率”、“滑轮”等知识点的习题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这类习题的特点在于题目关键点不明显以及需要学生自主推理的内容较多,很多学生容易在此类计算题上感觉到茫然。教师在讲解时,将其中的已知条件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并且引导学生延伸推导出与之相关的其他隐含条件,最终将所有的已知条件以及其推导出的隐含条件进行合并,总结出本题的关键,从而轻松解决。思维导图在物理习题中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实现从已知到未知的推导,从而让教师实现有效讲解,让学生实现有效练习。
3.利用思维导图开展章节复习课堂教学
在每一章节的整体教授之后,教师一般会特意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为学生进行本章内容的总结和答疑,以求达到巩固知识、夯实基础的效果。在章节复习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实现有效的复习总结。例如,在“电流和电路”以及“电压电阻”这两章的复习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开展复习。由于电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因此很多学生会学完整体的电学知识后,对其中的知识点产生混淆和模糊不清,拿到电学综合题之后会感到无从下手。思维导图就可以帮助学生理顺电学知识点,让学生从整体的层次上来看待电学知识,将其融会贯通。教师可以将电学中的三大元素“电流”、“电压”和“电阻”作为三个导图中心点,三者之间相互关联,从而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思维导图。在导图中,教师可以将两两中心点之间的相关概念、公式以及作用模拟示范图作为导图填充的内容,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重思维来理解电学知识,在这其中,每一个导图内容都能够成为学生切入和理解的“开关”,可以帮助学生从某一点的掌握延伸到整体导图内容的理解,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物理思维。
结束语: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思维导图能够结合物理知识充分发挥其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开展物理教学工作,还可以作为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发挥作用,帮助学生不断提高物理能力,培养物理思维。
参考文献:
[1]秦景春.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新课程(中),2018(09)
[2]刘宗强.巧用思维导图让初中物理课堂更多彩[J].新课程(中),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