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春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上海 200438
摘要:自上海市实施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以来,已有6年,其实施效果如何是各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对目前上海市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推进的实施现状进行了简要总结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课程改革的推进策略,为上海市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优化和全面推进提供借鉴。
关键词:上海市;初中多样化体育;体育“兴趣化”改革
1实施背景
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建立学习兴趣的基础。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改革,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建立不同的体育教学的目标,学校体育的发展逐渐向学生的多方位能力培养方向发展,愈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通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初中阶段开展以各种运动项目、多种运动方法、多样评价方式为主的多样化体育教学,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并保持运动激情,促进终身体育自主锻炼习惯,最终使学生身心得以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目标。于2018年《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中明确提出,初中体育多样化是指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在形成体育兴趣,经历多个运动项目和多种体验的基础上,发现符合学生个体需要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达到以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促进体能发展和自丰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目的的体育课程。2020年,上海市正式启动初中体育“多样化”的体育课程改革推进实施情况调研工作,在全市的每个区范围内随机选择一所初中作为调研初中“多样化”课程改革推进实施情况的学校。以体育教学改革推进实施情况的反馈,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优化学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更新体育教育理念、实施方法以及教学保障设施等方面。
2实施情况
2.1课程管理方面
上海市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试点学校的课程管理机制较完善,对体育教师设置的激励机制以及考核制度的建设度较高与大部分调研的试点学校都有相关课程的区本或校本配套教材资源。学校还成立初中多样化课程领导小组和体育工作小组,负责多样化试点工作,体育教研组、体育教师及班主任负责具体的落实与实施。另外为了健全组织、加强管理,学校体育多样化改革工作始终在扎实开展各项体育常规教育教学的前提下,盘活校内资源,整合各方力量,协同各学段,有序推进、循序渐进,推进初中多样化课程改革工作的全面开展。
2.2课程设置方面
根据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要求“4+1”(四节《体育与健身》课,1节活动课)课程模式。多个学校努力探索出适合校情的课程模式,例如上海市上南中学(东校)体育采取的“3+1+1+2”课程模式(3节《体育与健身》课;1节年级走班制专项课;1节分年级活动课;还有2节是拓展课)。从各试点学校实施情况来看,学校体育课程以多样化为主线,在确保实施国家体育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体育多样化课程的创新与推进体育课程改革进程。大部分试点初中开设的运动项目展现较多样化,部分学校主打民间民族体育项目课程,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此外,多个学校教学形式采用合班教学、男女分班、自然班教学等不同教学形式,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如技能教学采用分层教学、集体练习、比赛等。总体上学校的课程设置准确地从多样化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工作。
2.3课程建设方面
面对课程改革的要求,各试点学校明确并积极推进初中体育多样化的课程校本化。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学校优化整合已有课程,积极探索校本建设,相应开发了武术,龙舟、空手道、跆拳道、羽毛球、篮球和校园游戏等多种拓展课程,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发扬五育共融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方面,学校积极开展校本资源的开发,建设符合学校体育发展的多样化课程,并且让体育教师不断加深对校本的认识与理解,从而达到体育校本化的实际应用到位。
2.4课程实施方面
学校根据课程内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相融合,实施打造“一校多品”特色课程并结合校园特色项目的构建,选择特色运动项目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保证学生兴趣化的基础上,形成一定技能及运动习惯。部分改革试点初中采用的小班化教学和分层教学方式的实施情况较好;体育教师在教法手段展现出多层次的评价方式,基本上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2.5特色与创新
学校创新教学方法,创建多种教学方法(5-7个),实行“三多”练习(多样练习内容、多种练习方法、多个练习部位)。创建多元评价体系,丰富评价方式,以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学习兴趣、过程、结果)、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语言、数字化、等第)逐步形成技能与体能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学校在体育教学中积极推进双重课堂观察的评价方法,开展师评、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明确从同伴参与兴趣、学练习惯、学练效果情感态度等方面予以客观评价。此外,学校积极发挥本校体育特色项目的优势,疫情期间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上采用教师示范、视频自学、居家自段、作业视频上传、打卡、视频展示、课上自评、互评、老师讲评、课后相互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居家锻炼共同提高。
大部分学校拥有有信息化体育馆,信息化大屏幕基本上都投入使用,部分学校由于场地设施的局限,未能实施信息化教育,但总体上学校体育课堂的信息化技术的使用率基本上得到满足。对于没有信息化体育馆的学校,体育教师对音响的使用比较熟练,并且发挥了音响的作用,基本达到教学需求。综合来看体育教师对于信息化的应用虽有所投用但部分技术的展现方面还有待提高。
3优化策略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推动改革的一线力量,教师的结构性缺失,以及教师教学水平落后等都会直接影响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因此,一方面要增加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满足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运行;另一方面要增加教师的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2保障教学资金,完善体育设施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强大的人力与物力,部分学校由于体育资金匮乏,以及体育设施场地的限制,给体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极大的阻力。所以要在有限的场地中,学校需发挥想象,发挥“一场多用”原则,优化场地建设和巧用体育器材,帮助完成开设的多种课程的需要;教学资金要严格保证专款专用,保障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3.3加强校本资源建设
学校校本资源的开发不够成熟,对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推进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学校应积极创造走出去交流的机会,让体育教研团队工作的各项能力得到提升,从而进一步推进试点学校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学校体育更好地发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突出体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4总结
总体上,上海市初中多样化的课程改革实施对中学生的知识、技能、社会适应和意志品质方面都有改善和提高。从以上课程管理、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教学特色创新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体育课程改革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项目、技能、方法及体验等方面掌握基本上达到一定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初中多样化体育多样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EB/OL].2018.
[2]郭可雷.“初中多样化体育多样化”“初中体育多样化”理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1):104-112.
[3]王丹丹,张春志.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04):98-99.
[4]刘兴石.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体育多样化的教学思考[J].运动精品,2021,40(01):30-31.
[5]曾霞.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模式[A].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课程教学与管理云论坛(贵阳分会场)论文集[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