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新
通州区张家湾中学 110113
一、研究缘起
《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怎样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核心概念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建构起新的经验;学习是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发现来学习;教学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索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
(二)“自主探究、互助合作”教学方式
基于以上分析,我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通过案例研究,形成了“异质分组,四学进阶”策略来实现。
异质分组,即,A、B、C、D角色。A学生是大组长,统筹小组内学习;A、B学生是辅助、指导、帮助C、D学生学习,随时进行帮学、互学、研学、比学。
四学进阶,即学习目标从低到高划分为基本目标、中等目标、较难目标、极难目标四个层次,通过个人独学、同伴助学、小组研学、组间比学四种不同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互助合作中自主探索,实现进阶发展。
课堂教学方式流程图:(如图所示)
三、教学环节设计与分析
(一)总体结构
在设计“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教学时,我采用总分总的教学路径,首先通过研究特殊方程的解法,让学生对这个学习单元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根据单元的结构进行分解学习,最后在分解学习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综合提升,形成更为上位的整体理解。
(二)重点环节解读
1.第一环节:三学互动
第一节课我设计了从解决特殊的方程入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尝试解答方程,学生能够重现已学知识进行关联来解决新问题,进而通过降次进行转化。在解答过程中实施了独学、帮学互学、研学三种学习方式。
(1)个人独学
学生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二人一小组,四人一大组。分组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每组都有固定的使用黑板。
学生先进行独学:只有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习才能发现分析自己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合作探究。
(2)同伴助学
然后帮学互学。在遇到问题后,学生先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互学,然后再寻求能力强的学生的点拨,点拨包括调理思路,帮助辨析问题,指明新的途径。在组长的协调下解决问题,达到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查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引领学生的效果。
(3)小组研学
最后研学。当遇到所有人都感觉棘手的问题时采用研究性学习。在研学过程中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
(二)第二环节:小组总结
在第二个环节我设计了小组总结点评,小组间进行自然比较,既可以弥补本组的不足,又能够促进小组凝聚力。在总结时可以由组长选派人选,给予每位同学发言的机会。在说的过程中要求:积极陈述观点,按照学科语言规范进行表述、讲解、回答问题,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处理好听讲、思考、笔记、书写之间的关系。
(三)第三环节:难点比学
第三阶段我设计了学生易混淆,易错点求解。这个阶段是突破难点的过程。分两种学习方式:
第一种方式:如果大多数学生能够快速识别,剩下的学生可以两人一组自愿组合上黑板试做,其他同学在下面解答,并由最快最好的学生检查。发现有分析错误的同学继续上黑板试做,计算错误的原地改正。这样处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给学习弱一些的学生留有进步的空间,并能有的放矢的进行辅助,甚至包括后期的加强练习。
第二种方式:如果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识别。就请有能力的同学上黑板写出或标注一些关键信息。其他同学通过观察信息引发思考,如果还不能解决,可以向这些同学进一步寻求帮助。
学有余力的同学是班内领跑者,课堂上要给予他们更高的要求,学会深度解析内容的实质,会围绕内容进行知识组合,会用欣赏和批判的眼光看待别人的成果。课上要单独留给他们一部分时间进行个性化展示。
四、对今后教学的设想
第一、以学情分析为前提。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正确选择教学方法。
第二、以问题导向为中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要求,以求最大共鸣。
第三、处理好自主与合作的关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为生生交流提供平台。
第四、效果反馈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反馈要注意典型性和分层性。
第五、努力探索德育与教学一体化的发展研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