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1 张玉泽2
中共泗水县委党校 山东省济宁市 2732001
北京外交学院 北京市 1000442
摘要: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了重要谈话。南方谈话在我国面临改革开放举步维艰、如何推进的关键时刻,拨开了萦绕在人们思想上的迷雾,解答了姓“社”姓“资”的认识误区,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南方谈话的重大意义在于,为姓“社”姓“资”的论争画上了句号,深刻解答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为十四大重大决策作了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
关键词:改革开放 南方谈话 历史贡献
2021年5月25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通过学习改革开放史,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进一步增强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重要性的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次会议,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而南方谈话在中国面临改革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拨开了萦绕在人们思想上的迷雾,解答了关于姓“社”姓“资”的认识问题,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一、南方谈话的历史背景
1991年1月28日,邓小平同志到上海视察工作。他甫到上海便马不停蹄地奔赴工厂、企业进行调研。邓小平还详细了解浦东开发的进展情况,并与上海市的干部多次座谈,并发表重要谈话,主要内容:一是继续讲改革开放,要讲几十年。他说,光我一个人讲不够,全党都要讲。二是要冲破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认识上的误区。三是要大胆闯、大胆试。在改革思想上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子迈地更快一些。
不久,上海市委召开全市干部会议,朱镕基在会上传达了邓小平的谈话精神。时任《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副总编辑的周瑞金,了解到邓小平同志的谈话精神,特别是邓小平讲的:中国的改革开放,要讲几十年,我一个人讲不够,全党都要讲。周瑞金认为,邓小平的谈话如响雷震鼓,振聋发聩。他意识到非常有必要发表评论文章,冲破阻力,宣传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
从1991年2月15日至4月12日,上海《解放日报》连续刊登“皇甫平”的四篇评论文章:第一篇《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第二篇《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第三篇《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第四篇《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这几篇评论文章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来,始终围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一中心,宣传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新观点新思想。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党内外、国内外的强烈反响。
皇甫平文章发表之后,遭到北京一些媒体铺天盖地般合力围剿,这些媒体,有《人民日报》、《求是》、《高校理论战线》、《当代思潮》等,规格高,分量重,这般连珠炮式的指责,实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比如:《发展商品经济不可否定计划经济》,《为何不能问一问姓社姓资?》、《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问一问姓社姓资》等等。问一问姓“社”姓“资”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维护计划经济,反对市场经济。形势发展到这样一个地步,很多人为改革开放捏一把汗。
在1991年针对“皇甫平”文章展开的交锋之际,据说有句话在北京悄悄流行着:“京都老翁,坐看风起云涌。”邓小平同志听取了这场论争的有关汇报,自始至终关注和思考分析这场论争。正如胡绳所说,到了这个时刻,改革开放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邓小平不能不出手了。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为了把中国的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邓小平以88岁高龄,于1992年1月18日,开启了他的南巡之行,途经武汉,到深圳珠海,然后再到上海,边走边看,边看边谈,他的重要谈话被称之为“南方谈话”。
二 南方谈话的历史贡献
邓小平南方谈话,犹如一股温馨的春风,拨云见日,吹散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迷雾,拨正了改革开放这首巨轮的航向。其重大贡献在于:
(一)为姓“社”姓“资”的论争画上了句号
姓“社”姓“资”派囿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思维,受“左”的思想的束缚,对改革开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引进外资、技术和“三资”企业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再者,他们分析国内的政治风波和苏东剧变的原因,认为这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结果,所以,不敢引进外国的东西,总想关起门来,闭关锁国,封闭发展。
针对姓“社”姓“资”问题的激烈争论,邓小平尖锐地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1)针对这个问题,他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
引进外资外商,开办“三资”企业,外商投资,必定要有所回报,要盈利赚钱,不赚钱,人家还来干什么?要看到,政府可以征税,能拿到税款,打工的人可以挣到工资。同时,我们学到了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且可以了解国外市场信息。“三资”企业要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它不会冲击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而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它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解答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针对关涉经济改革方向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这个焦点问题,邓小平对此作过深刻论述。在198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就指出,有计划地利用外资,允许我国个体经济的发展,这是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和发展要求的。
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接见了美国记者格隆瓦尔德。邓小平这样回答: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只有搞单一的计划经济才会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加快经济发展。
邓小平在1987年2月6日与其他同志谈话时强调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好像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是不对的。1991年1月在视察上海时,又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计划与市场二者都是手段,都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如醍醐灌顶、振聋发聩,对争论已久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给予明确的理论答复。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
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的理论论述,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定了基调。
(三)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模式可资借鉴。实践证明,前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认识不清,我门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摸索前进,走了不少弯路,付出了巨大代价。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解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对于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楚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4)“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5)
对于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这样认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6 )“要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7) “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8)
南方谈话,邓小平以深邃的眼光和理论智慧,解答了萦绕在人们心头的疑惑。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概括,拨开了笼罩在人们思想上的迷雾,扫除了长久以来束缚广大干部的思想障碍。
(四)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理论准备
建国后,实行全国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对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产生了积极效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纯而又纯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不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建立与改革开放发展同步、与国际市场相协调的经济体制。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关于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报告指出,“有计划的生产和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同时,允许对于部分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不作计划,由市场来调节”。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对计划经济认识上的一个突破。
在党的十三大报告里,提出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报告还指出: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不可逾越的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商品经济过渡,并将朝着市场经济的方向迈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还会上,正式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结语: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关于计划经济多一点,还是市场经济多一点,不能作为社会制度的划分标准,计划经济、市场市场可以为资本主义采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采用,这个论断,厘清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对那些坚持要问一问姓“社”姓“资”的“左”的理论家,予以响亮回答。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之后,又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为十四大关于一系列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作了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
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10
注:(1)P372 ;(2)P372;(3)P373;(4)P63;(5)P123;
(6)P225;(7)P255;(8) P264-265;(9) P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