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学校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2期   作者: 郑元祥
[导读] 目前农村学校学生中留守儿童占用很大比重
        郑元祥
        营山县济川一小学校  


        目前农村学校学生中留守儿童占用很大比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比较严重,而初中历史教科书,语言简洁,内容简短。于是有的老师认为历史课“好教”。然而考试后成绩不是很理想,是什么原因?通过自己在农村学校三十多年教学工作的分析,对农村学校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特点

        农村学校初中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学习、生活习惯不好,加上年龄上正处于波动时期,受社会上不良因素影响较大,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比较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宽阔的历史视野、丰富的历史知识,提高教学技能。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得体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流露,教学图片的设计和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等来展示自己的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1、教学中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课的内容简洁、简单,然而历史事件丰富多彩、有血有肉,如果仍用老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一只粉笔一本书,念完了事,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中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课本内容的有机结合。如在《新中国成立》一课时,一开始就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从视频引入新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课件的精心设计
        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的有限,有时具体的形象比生动的语言更能帮助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课堂上能恰如其分的应用和设计有关图片、图标等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借助网络,再现历史
        教学《新中国成立》时,课前准备了:国旗、国徽、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资料,借助网络播放出来,再通过学生讨论这些知识点在什么时候形成的。比看课文的图片效果要好得多,得体的语言,恰如其分的感情抒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的新颖创设

        在教学中,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各种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也能主动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段深入,新颖的教学方式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1、活动体验式
        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时,可以请一位学习家长讲解农村土地的变化,从集体劳动到家庭承包的变化知道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具体方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学生学习很轻松。
2、情景交融式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解一些内容时,可以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例如在讲解《佛教的产生》时,可以到本县的佛教景点去体验,如到“佛尔寺”去参观体验,佛教教人向善,举出俗语词语证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3、自主探究式
        从心理学角度,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求。所以我在上课时,努力把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牵连起来,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例如学习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时,列举国家对学生实行的各项减免政策(免费教科书、学费、副本和营养餐补助),是不是利国利民的仁政?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也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新课程理验下,探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势在必行,特别是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多,作为农村学校历史教师需要不断地摸索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