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2期   作者:陈丹
[导读]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陈丹
         湖北省襄阳市第三十九中学     441002
        【摘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贯彻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指导学生从认知、动机、行为等各个方面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本文将从分析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和重要性出发,立足“四个转变”,落实学生的“四种意识”,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    转变   意识
【正文】
        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迫切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只有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学有所需、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一.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从认知、动机、行为等各个方面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为什么学习”、“何时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他们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他们通过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学习方法的自我调节、学习时间的自我监控、学习过程的自我反馈培养自主学习习惯,通过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迅速,知识不断更新,这对人的终身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种形式,只有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和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而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将是学生面对未来社会必备的能力,也是落实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新的课程改革为教学指明了方向,它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更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自主学习为途径,不断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才能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乐于探究,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个体终身发展的需要。无论是学校教育,还
是社会教育,都需要学生进行持续学习。而学会学习、终身学习都是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为前提,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便会处于被动,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缺乏知识的支撑,思维的深度和灵活度不够,个体的个性化、全面化发展等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充分发挥课堂内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任务,而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消除学习的消极情绪,争当学习的管理者和参与者,这有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转变育人观念,发展核心素养,唤醒学生的“想学”意识。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学科教学的根本价值。学科育人应从思想、知识、技能、活动、文化和生活等层面展开。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观念;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教师自身应首先建立“学习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真正确立学习者自主发展的地位,然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科思想,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用思想重塑教育行为,帮助学生发现知识所蕴含的“丰富营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觉性,让其明确“为什么学”。学生一旦从内心萌生对知识的渴求,自主学习意识便会被唤醒,被动接受也会转化为主动学习。
        2.转变教学行为,提升学生主体地位,树立学生的“能学”意识。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教育教学而言,不但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师的注入式教学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自学意识和自主思维能力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态度的形成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时,要努力将教学的重点从过去的“传授、讲解、记忆”转向“启发、思考、探究”,从过去单纯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学生“如何学”,从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构建教学新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活动要始终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主动思考,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3.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拓宽学习途径,优化学生的“会学”意识。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好的学习方法。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内外为学生搭建主动学习的平台,构建生活化、活动化、多维化的学习体验,能够拓宽学生主动参与的空间,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优化学生的“会学”意识。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需要教师给予他们一个空间,突显他们的个性,展示他们的自信与魅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拓宽他们主动参与的渠道;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留给学生一个话题,引发他们交流讨论;提供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体会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用不同的方式学会“思”、学会“问”、学会“说”、学会“悟”,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敏锐性、深刻性及延拓性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感受到“会学”带给他们的快乐。
        4.转变评价方式,培养自学习惯,激励学生的“乐学”意识。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需要秉承“差异性”和“个性化”的教学育人理念,公平对待和正确评价每一位学生。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它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导向、反馈、激励、评判等功能。可见,正确的学习评价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教师角度展开评价,评价应具有激励性和发展性。对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欣赏;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要本着激励的原则善启善导。从学生角度展开评价,评价应具有主体性和互助性。学生要善于利用好自评,做好自问与自我反思;利用好同伴互评,达到精准评价,合作互助的功效。这样的评价环节不仅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起到监督和促进功能,还能通过评价调控自主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为学生“坚持学”并“乐学”提供有利的保障。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培养和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遵循主体性、差异性、鼓励性、渐进性和持续性原则。教师只有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及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自主探究意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