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进行唤醒教育研究的经验总结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2期   作者:罗菊飞 林风琴 李巧昆
[导读]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和灌输某种外在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
        罗菊飞  林风琴  李巧昆
        广东省佛山市石门实验小学     528225
        【摘要】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和灌输某种外在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要从心灵深处唤醒学生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学生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教育的过程应从外部解放学生,同时唤醒学生内在的心灵能量与人格理想,解放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生命创造力。
        关键词:唤醒  主动性  生命意识  自我意识 生命创造力
 

一、唤醒教育提出的必要性
        古希腊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教师应该把学生身上所具有的真善美特质唤醒。作为一线班主任,笔者发现在私立学校中发现,私立学校的学生的学习环境、家庭环境以及个人学习能力均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然而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意识较差,10%的学生认为学习能够帮助自己实现愿望,60%的学生认为学习是父母的要求,25%认为学习枯燥乏味,5%学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学不好知识,也不需要学习。正因为学生的种种消极意识,因此在学习生活中,这些学生面对每日的作业抱有“包袱”意识,认为作业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更有甚者产生厌学、退学的想法。在生活中,这些学生像提线木偶没有自己的想法,一直跟随辅导老师的口令去机械完成必须功课。对于自身的学习目标、身体健康目标、个人特长爱好的长远发展没有任何规划,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意识淡薄,个人的不良习惯逐渐凸显,例如沉迷于电子游戏,考试中一遇到难题直接空题,作业拖拉甚至不上交,课堂上缺乏自信且不主动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局外人。以上种种,给一线班主任带来诸多难题。
        《大学》有讲,“顾諟天之明命,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当学生的求知欲望与生命的力量被唤醒之后,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这个探索的过程也就是孩子自我唤醒心灵智慧的过程。因此,班主任们应找到学生的求知欲望,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意识,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同时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习惯,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
二、唤醒教育的研究内容
1.唤醒学生对学习的的热爱,对更优秀的一种渴望,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学生敢于在日常生活中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积极向上的想法,乐于在班主任提供的平台上展示与交流。
2. 以“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亲子分享会”“共写一封信”“周末家庭反馈表”等为媒介,每周进行一次视频学习、一次口语表达训练、一次文字表达,及时对积极主动学习且自信展示自我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
3.联合科任教师和家长的力量,对学生每周的视频资料、文字整理出来,为唤醒教育研究做好各项数据分析。
三、唤醒教育的研究方法
    为了让本项目更加科学,更有实效,笔者采用如下研究方法和行动途径展开研究。
        1.文献研究法:运用文献研究,掌握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如查阅“唤醒教育理论知识”等相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以行动促研究,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3.调查研究法:调查造成当前小学生消极学习、厌学、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现状及策略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做法,明确研究的方向。
        4.数理统计法:在课题实施前后,运用数据,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积累数量进行统计。
四、关于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进行唤醒教育研究的经验总结
 (一)榜样人物引领,唤醒学习意识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
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颗灵魂去唤醒另一颗灵魂。”学生没有建立积极的学习意识,原因归根于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甚至没有找到学习的动力,因此一线班主任可以借助当前的教育资源以及科技的力量,利用多媒体等设备,分享和学生同龄的榜样人物的做法,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
        在开学第一周,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大山深处的孩子不畏艰难坚持学习并梦想走出大山的励志视频;疫情期间,很多的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笔者向班级群分享“案板下的女孩刻苦学习视频”,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观看并在班群分享学习心得,很多学生纷纷表示自己拥有的很多,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努力学习;学习中期班上学生的书写十分潦草,甚至有一些学生写连笔字,笔者收集全年级中书写最优秀的学生的书法作品以及这些学生的练字心得,左后制作成视频给班上的学生分享,慢慢地班上的学生书写态度端正了,字也工整认真了。

辅导老师反馈多次反馈,班级45%地学生存在挑食现象,理由是饭菜不好吃亦或者是在家里不吃这些食物父母是同意的,笔者联合年级其他班主任一起网上搜集资料,例如“食物是如何被搬上餐桌的?”“公益午餐”“公益牛奶”等等,在班会课上给学生观看这些视频,让学生了解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同时在贫困落后地区,我们浪费的哪些饭菜是贫困地区儿童十分渴望吃到的,经过这一次的视频分享,学生在饭堂吃饭的时候慢慢做到吃多少取多少,同时做到“光盘行动”......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不仅仅是对分数的追求,更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借助榜样人物的激励作用,全面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反思自我行为,从而逐渐改进自身缺陷,建立自我学习意识。
(二)“亲子分享会”为媒介,唤醒自我意识
   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指的是智慧。意思是说:智慧并非知识,但却离不开知识。在管理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却缺乏表达自我心声的能力,从而逐渐禁锢思想,课堂上不敢回答问题,日常生活中不敢表达自我想法。
        面对这一现状,亲子分享会应运而生。每周五放学之前,笔者布置一个主题,让学生回家查询相关资料,并制作成发言稿,最后扮演成一个主持人,在家庭所有成员面前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以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来。在这项活动中,学生扮演主持人、材料收集者、发言者、活动主持者等角色,而家庭成员则充当观众、协助者、评委角色。例如在“发现身边的一束光”这一主题的亲子分享会中,笔者先在班会上播放“中国最美翻译家张京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上的临场翻译高能时刻视频”,同时请一位家长走进课堂向学生分享身边的平凡的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周围的人收获美好,最后学生才回家进一步收集整理资料,最后进行亲子分享。那一周的班群里,班群里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参加了亲自分享会,学生更为详细地介绍了张京地学习工作经历,并积极表达要向张京学习,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做一个对周围人、对国家有用的人。
    在班级中开展亲子分享会,班主任每一周制定不同的主题,例如“三八妇女节”“植树节”“五一劳动节”“向雷锋同志学习”等,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更全面了解这些主题背后的人物和事件,心灵得到触动,知识与价值观具体结合,对生命、自我与世界的深刻体验与反思,逐渐形成了动态的判断力。
3. “共写一封信”活动,唤醒生命意识
        学生升入四年级,身体特征和心理特征都有显著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问题,例如学生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不和父母沟通,喜欢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不出来、男女生之间朦胧的好感,开始有早恋的倾向、不重视学习和个人荣誉消极处理人际关系、小团体模式形成,例如出现“吃鸡团队”“言情小说小组”......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学生渴望能够得到家长、老师的关注的普遍表现。因此笔者和家长共同合作,开展“共写一封信”活动。
        每一周五学生回家之前,家长给学生写一封信,信纸上家长可以尽情表达最近的心情、工作状态以及对孩子想说的话,学生一回到家之后看到家长的信之后,会给家长回信,倾诉这一周在学校关于生活及学习上发生的事情,最后这封信回到班主任的手上,班主任根据学生和家长的信件上的内容,写下自己对学生和家长的评价语或者回信。“共写一封信”是家校共育的表现形式,更是学生、家长及教师三方心声交流的媒介。通过这一活动,学生直观感受到父母以及老师的关注,全面认识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一个优秀的有潜力的人,了解到长辈对自己的殷切期待,从而自信去迎接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难题,遇到问题能够主动打开心扉和长辈沟通共同解决,少走人生的弯路。
4. 《周末家庭反馈表》作督促,唤醒学生潜在动力
        根据美国科学家研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学生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过程,最常见的问题是半途而废,坚持不到最后就放弃的现象。很多学生在学校一直保持优异状态,但周末一回到家,由于缺少老师的监督以及同学的激励,一下子又变回懒惰消极状态。因此有一个完善的监督制度督促学生,使其保持良好状态十分重要。《周末家庭反馈表》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产生。
        班主任根据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以及应培养的好习惯制定《周末家庭反馈表》,在这一表格中,班主任可以制邀请家长成为教育合作者、学生成长监督者,根据学生周末在家的表现进行打分,并对学生不良做法进行详细说明,学生回校时把反馈表交给班主任,班主任再根据家长的打分和评价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沟通交流。《周末家庭反馈表》中,可以设有运动、劳动、书法、使用电子设备时长、阅读情况、亲子分享会完成情况等板块,周末学生回家根据这一表格严格执行,家长也知道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督促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学习。
   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周末家庭反馈表》能够监督学生从一而终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唤醒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使之成为更优秀的人。
五、总结
        总之,当学生的心智被唤醒,学生会留心发现周围的世界,探究其中的道理,并思考怎样与世界发生联系,并在行动中实现自我价值,树立正确价值观。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成长力量,找到生命的意义与方向,逐渐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型学生。
【参考文献】
[1]解光穆. 增值性评价唤醒教育发展“第一资源”[N]. 中国教师报,2021-02-24(014).
[2]闫秀峰.线上教学唤醒教育持久“关注点”[J].河北教育(综合版),2020,58(Z1):12-13.
[3]何泓.自然之美,唤醒教育更多可能[J].中华环境,2019(11):68-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