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玲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100872
摘要:选取某位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让大学生填写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以及总体幸福感量表。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幸福指数,寻找人际关系困扰程度和总体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交友困难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幸福程度。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自我接纳;关系分析
主观幸福感是将被评估者自身认定的标准和他的生活质量进行对比,这种形式可以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心理指标。主观幸福感体现每个人之间心理的差距,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和人们打交道,在交往中也会产生种种问题,心理之上,只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接纳的关系,分析困扰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 研究设计
1.1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针对某个学校的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让学生填写完调查表之后收回调查问卷,针对调查问卷之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最终分析出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接纳之间的关系。
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来测量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了解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之中遇到的困扰,在该量表之中包含了28个问题,针对不同的维度进行探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之中,选择是或否的形式,当学生选择是的时候就可以获得一分,选择否的时候不得分。
通过自我接纳问卷来了解学生对自我的接纳程度,让学生对自我进行评价,观看学生能否充分接纳自我,最终测得学生的自我接纳程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大学生在交谈,交际与交往,待人接物,异性交往以及人际行为方面都存在不同的人际关系,我们发现大学生在交际与交往,和异性交往以及人际行为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而男生和女生的人际关系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就每一个年级而言,也会存在一定的不同,比如大四的学生就更为成熟,因此在交谈以及与人交往过程之中表现得相对较好,能够更好地处理生活之中遇到的人际关系。和异性交往的过程之中的表现也相对较好。结合与异性交往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有过恋爱经历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和异性交往,而那些没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在和异性交往的过程之中,会出现紧张羞涩,无法与异性正常交往的状况,存在着交往困难。
每个年级在交际交友维度的差异不大,但是不同年级在人际关系之中的困扰不同。相比而言,在交际交友的维度,大三学生更容易交友,而大一学生的交际交往存在一定的困难。与此同时,通过不同年级的比对,我们发现在待人接物和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大四学生相比于大一的新生更加得心应手。在待人接物维度,大四各年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大四学生和其他年级的学生相比,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相对较高,因此待人接物方面更加谦让有礼。出现待人接物困扰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2.2 大学生自我接纳现状分析
针对大学生自我接纳的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们自我接纳状况相对较差,对自我的评价较为恰当,男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相比而言,女生自我接纳的状况相对较差。大学生觉得自己的幸福感并不取决于恋爱经历上面。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对健康的担心,对情感行为的控制等维度上出现不同的区别。经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大一学生和各年级之间相差明显,因为大一学生容易产生紧张情绪,而对生活的满足于兴趣过程之中,大一和大三学生之间的差别尤为明显,其余年级之间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分。大一的学生自身幸福感较强,而大三的学生由于面临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因此自我幸福感相对较低。
2.3 自我评价和人际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通过研究和调查,我们发现自我认知较为清晰,对自己评价较好的学生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那些自我评价较好的学生拥有更强大的自信心,在与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之中,能够更加泰然自若,不会出现紧张,畏首畏尾,不敢言语的状况,和其他人的交往过程就会变得更加坦然。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自我评价,我们可以发现,大四学生对自我的评价相对客观,而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大一学生面临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学生们经常会在和人交往过程之中面临种种困难。那是因为学生刚刚步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对周边的同学还不太熟悉,面临新知识学习的过程,就容易在学习过程之中进行自我怀疑,影响到自己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在人际交往过程之中和其他人交往较为羞涩。无法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
因此自身的评价相对较低。
3 讨论
3.1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情况
针对大学生的研究与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女大学生的交友相对困难,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状况,可能是因为当代女学生较为敏感细腻,因此她们更加愿意接受男生对他们的好意,而不愿意主动向男生表达自己的好感,而且当今时代,个别女生还会害怕被拒绝,因此交往过程之中不会像男孩子那样洒脱。而男孩子从小的教育,让男生养成勇敢,有担当的性格,在与其他人交往过程之中就会变得更加潇洒自若。男生自身体格较为健壮,并且性格大大咧咧,因此和男生交往过程会变得更加舒适,男生受到同性和异性的喜爱,就更容易处理人际关系。
通过对比,针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有过恋爱经历的人有可能他们之前拥有与其他异性交往的经验因此在和异性交往的过程之中就不容易出现问题,而且恋爱的经历让他们对异性的有关心理状况以及异性的行为相对了解,在交往过程之中,常常会让异性感觉到舒适,他们自身也能够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而那些没有恋爱经历的人,在和异性交往过程之中,容易不了解异性的心理,而且自己还会产生害羞,怯懦等等情绪,阻碍了他们和异性之间的交往,在交往过程之中也会面临着种种困扰。通过研究,我们还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不同方面有着差异。在这之中,我们发现大三学生人际困扰最为严重。经过推断,可能与大三学生面临着升学和就业压力有关,而且他们的年纪相对较大,不能够像大一,大二那样回避问题,只能够勇敢地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常常会给自己施加不同程度的压力,尤其是大三学生还要准备毕业论文。就会倍感焦虑,因此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之中,会产生种种的困扰。大三阶段,和其他人的交往变得更加频繁,因此也很容易产生种种的矛盾,而大肆由于要离开学校,并且准备今后的相关事宜,在繁忙的过程之中,与人交往相对较少,并且繁忙的工作冲淡了与其他同学之间离别的离情别绪,所以导致大三学生的人际交往困扰程度最为严重。
3.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情况
通过本次实验的研究与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男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比女大学生高。这可能和男生的社会角色有关系,由于男生生理方面的优势,因此用人单位更愿意接收男性同学,而女生将会面临生子问题,企业在招收女生的时候就容易会根据女生的个人状态做出一定的判断,因此女生较难获得幸福感。而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幸福感的比对,我们可以发现大一学生的幸福感最强。通过研究,我们推测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状况,是因为大一的学生刚刚告别了高中,那种紧张而压抑的生活步入到期。青春校园。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在学习过程之中得到一定的放松,和高中时期相比,摆脱了那种每天沉迷于做卷子的时候。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大一学生步入了大学,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全新的同学和老师自然会充满种种好奇心,而且心理的学习环境和高中相比相对较为轻松,也容易让大学生满足。相比较而言,大三学生的人际困扰较为心理,而且大三学生将要面临着就业和学业的压力,在学习过程之中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忧,即将步入社会难免压力较大,家长的压力以及老师的压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状态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自我幸福感相对较低。
3.3 大学生人际困扰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人际困扰程度越大,那么就会在生活之中面临种种问题,也较难感受到幸福。通过进一步的探究,我们发现大学生在日常交友中倘若出现困扰或者是和其他同学的交流过程之中出现困扰就会阻碍他们自身获得幸福感,因此他们在生活过程之中就会出现比较沮丧的情绪,感受幸福的能力变低。
3.4 大学生自我接纳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经过研究与调查,我们可以发现,能够接纳自我的人对生活较为满意,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可以不断地给自己正向的引导,让自己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事物,提高自己的幸福程度,因此就会获得更高的主观情感分。通过进一步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的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能够影响学生在生活之中感受幸福的能力,我们在生活过程之中不仅需要保护自我,也需要感受到自己被其他人需要,通过这种形式找到自我的价值,在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之中,不断的优化自己的个性,让自己能够接受自己的缺点,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缺点的人才能够更好的完善自己,改变自己在生活之中的心理状态。如果一个人无法接纳自己,那么就会在生活之中出现种种对自己负面的评价,导致自己心理压力过大,难以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不说,还会因为这种沮丧。心理造成对自己的压力,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因此,只有正确的评价自我,善待自己,才能够更好地获得主观幸福感。
总结
本篇文章针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接纳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抽样调查的形式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以及大学生自我接纳的现状,并且论述了自我评价和人际关系之间的相关性,之后针对抽样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到一定的规律。我们发现人际关系困扰程度越大,自身的幸福感越低,而交谈交流困扰以及交际交友困扰的维度,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小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接纳的研究[C]// 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0.
[2]付伟,雷蕾,于增艳.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2):2760-2762.
[3]樊玉骋. 藏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4]王伟伟,侯永固.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 校园心理, 2013(04):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