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盈盈
东北石油大学 163318
摘要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在当时还没有彻底完成,工业化水平还比较落后,所以我们首先做的就是进行经济建设,恢复国民经济。面对当时农民的强烈要求、国家工业化迫切需要得到建设和新生政权的巩固等现实问题,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并积极汲取以往土地改革的经验,中国共产党继续进行土地革命,采取依靠贫农雇农、团结 中农、保存富农财产和区别对待地主的政策。到1952年底,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次土地革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村各阶级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对于我们今天的农村改革有非常深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党的领导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在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运动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次土地改革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改革中包括的人数最多的,各阶级主动参与的,政策和方针都相对比较严密的,整体运作过程比较平稳的土地革命。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中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必不可少的步骤一步,它彻底地颠覆了旧中国极其不合理的封建土地制度,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今天的农村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那时候的土地制度是非常不合理的,这种土地制度导致了近代以来我国被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很长时间处于贫困和落后的状态,是我们国家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基本障碍。农民群众的对于土地的强烈要求、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新生人民政权巩固的需要,使农民取得对土地的所有权就成为建国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中心任务。历史上一切重大的社会变迁和政治变迁归根结底都是经济利益的矛盾和斗争引起的。
一、土地改革中的国家政策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核心。我党在科学分析当时中国国情,抓住建国初期的主要矛盾,反映广大农民的愿望,自觉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主张调动社会的一切积极力量,组成反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土地改革路线。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既继承了建国以前土地改革的基本政策方法,又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待地主阶级的政策
在对待地主阶级方面,采取了有限制的没收和区别对待的政策。我党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追逼浮财的现象出现,总结了建国之前惨痛的经验,实事求是地从当时的国情出发,要求在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时候,仅仅没收地主阶级的五大财产——土地、农具、牲畜、多余的房屋和粮食,但是不征收他们的浮财。不征收浮财,不仅可以避免以前出现的混乱现象,地主们也可以依靠浮财维持生活或者投资工商业,从而减少改革的阻力,更能促进社会发展。
同时,还对地主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其一,在没收地主阶级的财产方面,区别了他们财产中属于剥削的部分和不属于剥削的部分,只征收具有剥削性质的那一部分,而对于地主阶级经营的工商业不予没收。对于地主阶级剥削性质的财产予以没收,允许其经营资本主义工商业。其二,从政治角度区分是将地主分为开明绅士和一般地主,又将地主分为恶霸以及非恶霸两部分;从经济角度又把地主阶级分为大、中、小地主。其三,又将地主家庭里的成员进行了区分,把参加劳动又不在地主家庭中占支配地位的家庭成员定为劳动者。区别对待政策有利于集中力量打击最反动顽固的抵抗土地改革的大地主和恶霸,也有利于充分瓦解地主阶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避免社会大的社会震荡,汲取地主阶级的积极力量促进土地改革的进展。
(二)对待富农的政策
在对待富农方面,采取了新的政策,从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变为保存富农经济。毛泽东主席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明确宣布:“我国对待富农的方针政策必须改变,不再是征收富农多与财产,而是保存富农经济,这可以早日恢复农村生产,也可以孤立地主阶级,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4】富农有我国社会特有的封建性和剥削性,但是他们的剥削又和地主阶级不一样,他们不像地主阶级那样不劳而获,他们中很多也参加劳动生产,所以总的来说,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剥削者。富农处于当时革命对象——地主阶级和在农村生产中起到稳定和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中农之间,一旦对于富农采取过于激烈的政策,就很容易侵犯到中农的利益,从而破坏农业生产;如果不触动富农就会满足不了贫农雇农的要求,由于当时国共双方还处于激烈的交战中,所以争取农村中的大多数人的支持是十分迫切的。为此,必须坚决实行彻底的土地改革,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财产,最大限度地满足大量贫雇农的土地要求,激发他们的革命精神,积极参军抗敌,以确保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三)对待中农、贫农雇农的政策
对待中农、贫农雇农,主要采取了团结中农,依靠贫农雇农的原则。可以说中农的背向决定着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成败,所以,一定要坚决维护好中农的利益。解放战争时期,当时的土地改革就严重侵犯了中农的利益。我党逐渐意识到中农是土地改革的基本力量,要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团结中农,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而在对待贫农雇农方面,我党在解放战争之后一直坚持的就是依靠贫农雇农的政策。贫农雇农在当时农村占绝大多数,只有得到他们的支持、依靠他们,土地改革才能顺利进行;或者可以说我党进行土地改革也是为了得到他们的衷心拥护。土改前,占农村人口九成以上的贫雇农和中农,占有耕地面积不到三成,土改后,占有耕地面积则达到九成以上。
二、土地改革的过程
在1949年10月之前,在刚刚解放的地区里,至少还有三分之二的国土和3亿人口以上的国土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这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得到恢复的速度,还关系到新生政权能否巩固、胜利的果实能否保住。我们党为了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准备充分的经济条件,在新解放的地区继续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
在1949年9月制定的“共同纲领”和刘少奇起草的《关于新解放区 土地改革、减租减息和征收公粮的指示》都有提到,全国要从1950年冬季就开始在刚刚解放的地区进行土地改革运动,并且必须分阶段、分地区地实行土改。经过党中央的充分酝酿和反复讨论,1950年6月,制定了“对待贫农雇农要依靠,对待 中农要团结,对待富农要中立,要有步骤、有区别地 消灭剥削制度,发展农村农业生产”的改革路线。
从这开始,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各地大刀阔斧地推广开来。在1950底,我国的人民政府在华北范围内的城市近郊和河南省的一半地区,一共在包含大约三千万农业人口的地方实行并完成了土地改革。【1】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年底,有极小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除外,我国的土地革命到此基本完成。
截至到这时候有差不多四亿的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群众分得了大概七亿亩耕地和其他生产工具之类的生产资料。在1954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第八条规定“我国政府依法保护农民土地的所有权 和其他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权”,由此我国初步建立了“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土地所有制。【2】在中共中央准确而又稳健的方针政策以及中国各阶级的共同努力下,此次土地制度改革运动取得了非常巨大的胜利。
三、土地改革的成效及当代启示
到1952年底我国的土地制度彻底地从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现在农民们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获得了土地的拥有权和使用权,使我国农村的劳动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提高和发展,进而改善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探讨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政策,总结过去党领导农民的经验,在今天的农村改革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坚定地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党在每个时期都面临不一样的任务,但是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农民的利益是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不论是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还是新时代的农村改革,中国共产党依然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为广大农民谋利益。
首先,注意避免制度变革带来的动荡。在此次土地改革的政策实施可以看出,特别是区别对待地主阶级和保存富农阶级的政策,不征收这两个阶级的浮财。不仅可以争取这两个阶级中积极分子的支持,虽然这两个阶级在农村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但可以看出我党已经尽力减少改革的阻力,将阻力转化为推力;同时这样做的好处还可以避免一些贫农雇农争夺浮财的冲突,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从而减少制度变革带来的动荡。进行农村改革要确保最大数人的利益不受伤害,争取最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
其次,创新土地制度改革。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是相分离的:地主阶级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但是他们并不亲自参与劳动,而是将土地作为征收租金和奢侈的来源,所以他们不会想着去改进生产方式,升级劳动工具;而作为劳动者的农民,他们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他们将土地作为他们缴纳租金和维持生活的来源,仅仅缴纳租金已经使他们筋疲力尽,更不会有精力去改进生产技术。这就导致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的劳作热情不高,生活水平低下的状况。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生产热情空前高涨,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逐渐的恢复。今天,继农民土地所有制之后,我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家庭联产责任制,到了今天的“三权分置”,所有权经历了农民所有、集体所有,承包经营权也分化为经营权和承包权。土地制度的不断改革创新,放活农村经济的活力,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村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最后,增进农村成员的收益。增进成员的收益,对于提高成员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农村生产力都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发展,更是对于国家发展全局的考量。增加农村成员的收益,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可以推动工商业的发展,为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同时提高成员的收益,使人们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基础上,也开始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可以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征收地主的浮财,更鼓励他们将这些财产投资到工商业;保存富农经济,使他们在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同时,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收益,更能促进我国工商业的发展,为我国工业化的实现创造条件。
新时代在农村进行改革要结合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走向以及农民的需求,依据党的方针政策来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农村改革要符合实际,要采取农民群众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并结合农民的实际生活来贯彻落实,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结合农民的切身利益来进行开展,改善农民我国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最大程度的满足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益于我们党在农村地区各项工作的展开。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农民理解接受改革是同他们的切身利益相结合的,提高了农民参加土地改革的热情,从而达到改革的目的。过去,中央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地处理了我国农村农民温饱,相信“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也会极大地提高我国农村生产力的水平,并将他们投入到更具效益的农村生产中去。
(二)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实事求是,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并正确地把握我国基本国情,把握主要矛盾,要适应当时生产方式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我们所有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坚持以我国基本国情为出发点,充分体现我国国情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标志着革命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此时全国人民的任务已经不再是投入战争以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进行经济建设,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因此,我党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恢复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在满足了人民的温饱,也增加了工业生产的原料,为新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伴随着农村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农民群众的购买力也得到了提高,给国家工厂的工业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并为国家工业化的开展和经济建设的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根据不同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我党根据建国初期主要矛盾的变化,不再像解放战争时期对地主阶级和富农采取一样的政策,而是针对我国农村各阶级的发展情况和发展需求,分别对各阶级采取不同的政策。如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已经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已经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层次更高,内容范围更广,呈现出新的特征。针对当前的主要矛盾,要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同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体现在在进行农村改革时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改革计划,积极借鉴优秀乡镇的发展经验,对传统落后的农村产业模式进行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比如发展特色养殖、发展旅游观光,提高农村的综合生产能力,做好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1950年5月14日发布
[2]翟阳. 建国以来我国土地政策的演变及评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版
[4]杨勤为.略论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特点及其胜利的意义[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4):51-54.
[5]李哲源.新中国初期(1949-1957)国家安定化过程研究:农村社会改造为中心[J].农家参谋,2018(13):232-234.
[6]张婷.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下的社会变迁[D].天津商业大学,2017.
[7]田天亮.论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推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03):20-24.
[8]梁晓.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中宣传动员研究综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4):92-96.
[9]赵雅娇. 建国初期海南土地改革运动初探[D].海南大学,2015.
[10]祝志伟.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绩效分析[A].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3年(上)[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