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第7期   作者:姜建业
[导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姜建业
        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   324006
        摘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征,通过有目的的培养,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但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借助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改善实际问题。本文从核心素养出发,分别阐述了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引言:历史教育主要围绕学生来展开,但是传统的历史教学过度执着于基础知识的容量与难度,忽略了历史学科的本质与教育意义,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认知能力未得到有效提升。因此,重建历史教育价值的关键在于将知识本位教学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教学,聚焦于能力、方法、品格的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全面发挥历史学科育人功能。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历史学科属于文科体系,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纵观当前的教学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历史课程的影响较大,很多教师仍以采取传统的教学理念、方法,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在目标制定与教学设计上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始终以被动的姿态参与学习过程,既不利于发挥其主观性能,又不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第二,历史知识包含着密集的知识点,各个知识点之间又存在一定联系,而历史教材主要以长篇幅的文字叙述为主,在教师照本宣科的引导下,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有限,学习过程中枯燥乏味,难以提起学习兴趣,这种不良的影响循环往复,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难以建构出系统框架,教学质量大打折扣。第三,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在实施中,部分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认识不彻底,不能完全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无法通过合适的途径渗透核心素养相关内容,学生难以获得有效培养,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自然受到影响。基于上述问题,需要教师剖析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针对性设计教学方案,指导学生获得历史素养的提升[1]。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基于问题引领,培养唯物史观素养
        历史教育须经历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准确把握史实,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形态与趋势,以科学的观念来学习与探究,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在教学实践中以问题引领唯物史观的培养,以合适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现成的历史结论中剖析其深层意义,探究问题的本质,打破其惯性思维,激发创造性思维,促使他们运用科学的观点与方法由表及里的认识历史问题,在正确的观点与方法辅助下培养出良好的唯物史观素养。
        例如,教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时,教师提出: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 为什么?因为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上述问题中从问题的本源出发,学生通过科学的历史观认识部落与国家的概念,实现了对史实的准确把握。
        (二)创设历史情境,培养时空观念素养
        一切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空中发生的,学生要认识历史事物,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在创设的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历史事实进行观察、分析,才能实现对史实的准确把握。在创设情境时应借助多媒体设备以图像显示、影视播放、文字材料、语言描述等方法辅助教学,以丰富的素材填充情境空间,最大化还原历史的真实境况[2]。情境创设可以从现实事物中引申出历史问题,从日常生活中探究历史根源也可介绍学术争议引发探究问题,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剖析史实,建构历史事件、任务、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出良好的时空观念。


        例如,教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教师在总结环节借助多媒体呈现秦朝时期中国的疆域变化,引导学生分析秦朝疆域变化的原因,并要求他们根据时序总结秦朝的重要史事。学生通过了解中央集权制与郡县制,结合个人认识解答问题,在历史情境中将秦朝的相关历史紧密结合,从时间与空间对所学知识系统归纳,有助于知识的理解。
        (三)利用史料研习,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人类探究历史问题始终依靠的是有价值的史料,通过这些史料的分析与论证,作为表明自己观点的证据,最终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所以可利用史料研习来辅助教学。教师须向学生讲解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以教材知识为基础,通过实际的案例引导他们了解史料的类型,讲解收集、整理、辨析史料的方法,促使他们通过不同的渠道来搜集史料,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辨析史料,通过不同的方法来综合比较、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将其作为论证史实的证据,实现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也有助于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例如,教学“明清君主专治的加强”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书籍或网络渠道收集与明清君主集权相关的史料,经过综合的分析整合后在课堂中进行分享,用以论证中央集权制强化的措施及影响,辅助理解废除宰相、创立内阁等教材内容,并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锻炼了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四)积极开展论证,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教学要想实现其深刻性,不仅依靠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习,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历史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实现所学知识的内化[3]。教师应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论证活动,以史料为依据,在理性与客观的基础上分辨各种不同的说法,辩证、客观地理解、评述史实,把握表层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分析及意义与价值,从历史角度延伸至现实社会,客观评判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接近事实真相,有效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例如,教学“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时,通过对鸦片战争与签订《南京条约》等相关史实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发生的原因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结合相关真实史料,由学生从不同角度做出评判,积极发表看法,以客观的态度论证史实,了解所学知识。
        (五)升华教学目标,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历史教育旨在引导学生从史实出发,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情况,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形成明确认知,从知识层面的影响上升到思想层面,深化历史教育的意义。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融合在教学目标之中,通过适宜的内容渗透家国情怀,促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开放眼光认识历史,尊重历史。
        例如,教学“抗日战争”时,从全民族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三个方面展开教学,通过学习抗战初期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史实,让学生明辨是非,具备鲜明的爱憎观和正义感,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明确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这个过程有效培养了他们的家国情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不能简单以教授知识为目的,也不是分别、单项地培养五个学科核心素养,而需通过正确的指导,由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实,运用所学知识来认识历史问题,自主发表意见与看法,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实施综合培养,在持续的教学引导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睿.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J].高考,2020(6):172-172.
[2]杨彩云.核心素养培养与高中历史教学[J].文教资料,2019(22):213-214.
[3]刘希宾.立足核心素养,优化高中历史教学[J].文教资料,2020(2):206-2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