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为
菲律宾克里斯汀大学 珠海科技学院
摘要:近期中美进行了高层谈判,我们在惊叹我国外交部门外交能力的同时,对于国际政治传播也产生了疑问,为何我国的外交官能临危不乱,在面对美国的咄咄逼人时能稳住阵脚。这都是因为他们在外交谈判前已经进行了分析和准备,这种做法可视为从语言分析视角进行的研究,在外交中被大量使用,并且,国际政治传播外交隔阂的分析方式多是从该视角进行分析的。在现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政治传播隔阂对于我们又有什么影响?什么是政治传播隔阂?外交隔阂为什么会产生?如何消除外交隔阂?这些问题相信是大多数人内心的疑问,以下将会对这些问题作出一一解答。
关键词:语言分析 国际政治 传播隔阂
当地时间三月十八日,中国当地时间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安克雷奇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本次战略对话可以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两个国家打的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在美方发表开场白后,王毅表示,中方是应美方邀请而来。过去几年,由于中国的正当权益受到美国无理打压,中美关系遭遇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这种局面损害了两国人民利益,损害了世界稳定与发展。中方过去、现在、将来都绝不会接受美国的无端指责,同时我们要求美方彻底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霸道行径。美国的这个老毛病要改一改了!本次会谈也再次展露出了国际外交存在的问题——国际政治传播隔阂。对于这个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什么是国际政治传播隔阂
国际政治传播隔阂,顾名思义,是指在国际政治传播过程中产生的隔阂。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不但纷繁且且错综复杂。传播隔阂可能出现在任意事物之间,比如不同的国际政治主体间、文化习俗有所出入的族群间、国际政治传播渠道中,这些方面都有可能会产生政治传播隔阂。在当今世界大背景大环境之下,国际政治矛盾尖锐且突出,各种政治争议与误解随处可见。有的国家之间会因为对“人权”问题的不同解读而产生矛盾,有的可能会因为对“民主”、“自由”的不同见解而产生隔阂。
传播隔阂是在很大程度上来讲是心里的博弈,国际政治传播隔阂也不例外。因此,想要在这场博弈中获得胜利,就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未雨绸缪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不同者学者期望从不同的学科来预知这场博弈。语言分析渐渐从中脱颖而出并且开始占有一席之地。语言分析并不是一种凭空捏造的研究方法,它是以语言学和语言哲学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其中,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为话语分析奠定了语言学基础,西方哲学自20世纪出现的“语言学转向”则是其重要的语言哲学基础。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则为其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和国际政治实践层面提供了理论支撑。
2.外交隔阂产生的原因
2.1利益冲突
利益冲突是外交隔阂产生的一大原因。主要例子就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研究核潜艇,当时我国寄希望于苏联老大哥,期望可以得到老大哥的支持来顺利研究出核潜艇,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苏联老大哥没有给予技术援助,最后我国自主研发,成功打破了核垄断。这就是利益冲突产生隔阂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利益永远是第一位,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势国家合作的基础。保持国家之间利益关系,就是打破以利益为主产生外交隔阂的方法,但是这样的关系也是非常脆弱的,双方的利益一旦产生冲突,或者有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外交隔阂就会再度产生。这是不可避免的,最为典型的就是二战时期日本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日本轰炸珍珠港之前,双方之间经济交易非常频繁,从中获利颇多,但是日本轰炸珍珠港后,美国利益受到损害,利益关系破裂,双方政治隔阂产生。
2.2权力地位冲突
现在全球政治势力体现为一超多强,政治权利地位冲突主要就是与美国产生的,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是对当前国际关系冲击最大的因素。从其性质特点、动因和影响看,美这次政策调整的力度和深度异乎寻常,超过了冷战结束以来的任何一次政策变化。
2.2.1战略目标明确。
美政要人士公开提出,要以美国利益和价值观为核心,对国际体制和行为规范进行全面而不是局部的调整,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将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整合到美主导的世界秩序中来。
2.2.2有通盘策略考虑。
美国想要实现自己的称霸战略离不开以下三个因素:实力因素、制度因素和价值观因素。实力因素被视为实现美战略目标的前提。大多数美国学者认为,美国在现在这个全球背景下,可以实现称霸战略的机遇大于危险,美国要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以迅雷不急掩耳之势,促使国际格局形成对美更加有利的新力量平衡。制度因素则被看成美战略目标的保护因素。美国的安全不再单纯依靠威慑他国和武力制裁,还加入了“先发制人”的新思维和与此相适应的国际规范准则,要在主权问题和国际干预等问题上重新制定新的国际行事准则。价值观因素则被视为外交政策准则的基础,保证经济自由和政治民主等“共同的价值观”来团结美国的盟友,提高美国权利主体地位,改造俄、中等国家,在此基础上争取美国霸主地位。
3.从语言视角分析国际政治传播隔阂
3.1什么是语言分析
语言分析是现代科学家普遍使用的一种研究方式。是一种将实际情况与信息使用合理的逻辑顺序进行整合,然后对结局进行分析。作为源自语言学的研究范式,语言分析具有兼顾宏观与微观的优势,这与传播隔阂的某些特征相一致。所以从语言视角分析国际政治传播隔阂就要从这些地方入手。
3.2从语言角度分析政治传播
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语言,因此也会有成千上万种语言分析,但这些分析大同小异:首先语言分析需要从客观角度出发,不可带有个人情绪进行分析,国家高层进行的语言分析是会国民价值观产生影响的,特别是这种国际政治事务,许多国家的学者经常会带着有色眼镜进行分析,对本国国民进行误导,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最被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日本公然参拜靖国神社这件事,当时一些日本媒体对于这件事没有做到正确分析,混淆日本国民的试听,产生了不好的政治影响。这件事结束后也就被各国语言分析学者引以为戒。国际政治传播的过程非常复杂,同一个事物在传播过程中会被不同的因素所理解,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个事物传播到最后可能根本不是一个意思,这就是政治隔阂产生了。在这个过程中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就需要运用语言分析,合理解读事物信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就举最简单的例子,最简单的剪刀手,在中国这个手势的意思是开心和胜利,但是这个手势到了英国,澳大利亚和爱尔兰等地,这个手势代表竖中指,是一种鄙视的意思,如果两个国家没有做事先语言上的交流与分析,有可能会出现恶性事件,影响到两国的友好往来。
3.3如何使用语言分析消除国际隔阂
3.3.1从语言角度分析国际隔阂
对于国际隔阂的分析,不能单从语言分析一个角度进行分析,更多时候,语言分析是作为一个扩展方式去进行的,单单从语言来看,太过于片面。这时有人就说了,语言分析如此一无是处,不能自成一派,那么是不是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其实不然,了解清楚其弊端,方能知道其优势,语言分析的优势就是方便快捷,广可面向大众,细可面向学者,这是其它方式所不能的,在媒体发展迅速地今天,信息更新换代迅速,再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于国际政治传播比以前了解的更多了,只要是人,都会用自己的语言对一件事发表自己的评论和见解,这是最基础的语言分析。以国际隔阂为基石,运用语言学,心理学,理学知识进行分析,发表论文和期刊,这就是深入的进行语言分析。二者本质上相同,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这些都是从语言角度进行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分析。其二者区别可能就是,前者对于政治隔阂的分析比较片面化,放大了某一个点;后者对于国际隔阂的分析比较专业化,更能作为一个参考标准去了解国际隔阂。
3.3.2 从语言角度消除国际隔阂
语言在国际外交中是一把双刃剑,善于运用便可以改善与各个国家的外交关系,运用不得当则会事与愿违,使外交结果与初衷背道而驰。现在许多国家运用语言战,视图打压我们国家,一些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以“中国秘闻、传闻爆料”等歪曲捏造形式,利用媒介、舆论等政治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方式,抹黑中国,扰乱中国民众视线,加紧对华实施网上“文化冷战”和“政治转基因”工程、策动“彦页色革命”等和平演变颠覆中国的阴谋。对于这种强行产生国家隔阂的行为,我国外交部运用自身的语言分析,作出了合理又不失风度的回击,使西方国家的阴谋挫败,这便是语言消除国际隔阂。想要发挥语言这把利刃的力量,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及时性,准确性,针对性。及时性及用于进行语言分析的资料必须与时俱进,对于陈旧的资料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像一个病毒库一样,不断进行更新,使语言分析的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准确性,信息一定要真是,不可出现“莫须有”,没有正确信息,做出的语言分析也是不可信的,就像纸老虎一样,经不起时间的洗涤,准确性是语言分析的基石。在国际政治隔阂中,有许多隔阂就是因为信息的不准确而产生的。针对性,及对于国际政治传播隔阂要做出针对性,对症下药方能保证药到病除,要一针见血的找到外交隔阂的问题关键,运用有针对性的信息进行回击,达到目的。将以上三者结合起来就是语言视角进行国际政治传播隔阂分析的三大纲要。
对于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做了解答,对于国际政治传播隔阂虽不能了然于心,但是也一定有所收获。实际上,传播隔阂并不是只存在于外交的一两个环节,而是存在于外交的整个过程当中,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这些问题全部都是从语言视角进行分析的,想要真正了解到和清楚国际外交政治传播隔阂,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不可据理臆断。语言分析主观性强,不够清晰,语言分析对于国际政治传播隔阂分析更大程度上,是对其他视角做一个补充,但是语言分析也有其自己的优势和魅力,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而且语言分析的主场,也不只会局限在这一片国际政治隔阂分析的战场,它在将来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裴广江,胡泽曦. 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N]. 人民日报,2021-03-21(003).
[2]司延安.文化差异视角下国际商务谈判的策略选择、影响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02):39-42.
[3]田洪远.冷战后美国称霸世界战略浅析[J].前沿,2013(22):163-165.
[4]唐贤清,吴秉承.政治语言学:一门新兴交叉学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50(01):106-113.
[5]孙吉胜,袁莎.国际政治语言学研究的源起、现状与前景——孙吉胜教授访谈[J].国际政治研究,2019,40(01):142-160+6.
[6]孙吉胜,何伟.国际政治话语的理解、意义生成与接受[J].国际政治研究,2018,39(03):38-62+3-4.
[7]王健.国际政治语言学视域下对于国家形象概念的探讨[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7,5(02):3-9.
作者:菲律宾克里斯汀大学(Philippine Christian University)英语专业在读博士、珠海科技学院在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