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体育课程 体系的构建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第7期   作者:胡德强
[导读]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
        胡德强
        豫章师范学院体育系

        摘要: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还要让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培养出体质健康、思想道德修养高的现代化人才,这其中就涉及到大学体育课程,它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进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身体素质,实现大学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功能。本文从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出发,提出了可行性高的建议与对策,让教育目标与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保持一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及职业发展潜能。
        关键词:大学;课程开发;创新精神;提升;策略研究
分类号:F
一、引言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部门出台了优化高等教育学科系统建设及学科交叉互容建设,结合大学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要从专业、体质方面共同发展。大学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是提高身体体能,还表现在其它方面,比如形成锻炼的习惯等,传统的程序化体育训练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实际要求,要不断完善体育课程体系,将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大学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进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身体素质,强化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
1.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要能够满足时代的需求,不仅要求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优秀的人才要拥有合理的知识理论,还要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拓展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系统理论,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生产、研发及其它工作;在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他们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科学精神、思维水平;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必须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将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到学生的大学生涯过程中,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职业道德,使他们浑身散发出正能量。
2.人才培养的模式
        大学课程教学模式,要从大学生发展纲要出发,课堂内容要有目的性,强化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最大程度上拓展他们的视野,这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这需要人才培养模式要从高校课程设置、专业计划、配套实验室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提升学生对教学知识理论的理解,还有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大学老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确保学生具有较高的素养水平,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及职业发展能力,实现大纲规定的目标。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1.制定科学的大纲
        落实教育部门的指导纲要,从专业到身体都要全面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让他们拥有高尚的品德、健康的体魄,这就需要高校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
        (1)大纲要全面
        高校要将专业知识、体育技能目标充分结合起来,同时还有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也就是说高校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学会育人,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及创新精神,使他们真正成才。


        (2)从长计议
        体育教学要多进行团体、拓展活动,提高集体荣誉感、坚韧的品格,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终身锻炼的习惯,奠定他们未来学习的基础及能力。
2.强化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要进行完善,以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规定指标,这是整个体育体系构建最为关键的部分,体育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满足学生个性兴趣
        在进行选课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内容,老师要进行学生选课内容及意向统计分析,对教什么、学什么要进行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让上课时要有针对性,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业余特长。
        (2) 针对性的拓展活动
        为培养学生的体育训练水平,可以拓展活动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比如,选择热身活动阶段,可以利用针对性的游戏热身环节促进学生的体育能力。
        (3)课外活动
        将现代化的技术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比如智能手环、手机APP等,让学生课外参加体育课外锻炼活动,成立体育社团,组织“校园体育”、“慢跑活动”等体育兴趣活动,提升学生的体育参与度。
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在设定教学大纲时就需要建立对应的教学评价体系,让大纲制定的目标更好的落实,要将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充分考虑进来,让老师、学生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让课堂教学内容、目标更加合理,还可以给学生指明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利于构建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体系。
        (1)学生自评
        体育活动实践更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利用小组形式开展体育实践,可以让他们进行体育项目组间比赛、评比等方式,并对小组成绩进行评定,同时让小组写出总结报告。
        (2)老师评价
        通过体育课,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个人表现、展示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价,不仅要包括传统考核内容如动作、体能、态度等,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将学生的参与度、训练意识、身体健康参数等考虑进来。
五、结论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是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证,而大学是培养大学生的关键场所,必须要培养出达到培养目标的优秀毕业生;大学是培养体质健康、思想水平高的现代化人才,必须充分发挥大学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功能,让大学生充满生机与活力,高校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健全理论课程体系、实践研究机制,不仅让大学生专业知识上合格,而且要让他们身体上也要健康,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旸,高佩佩.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2.
[2] 高雅,吴倩,孙亚楠.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探索[J].安徽化工,2020,12.
[3] 王茜.“目标与行动”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J].就业与保障,2020,10.
[4] 章超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分析[J].就业与保障,2020,8.

作者简介: 胡德强, 1963.12.男, 籍贯:江西省南昌市  民 ???族:汉族
学 历:大学(本科),职 称: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