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20条背景下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7期   作者:杜天一
[导读]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是在“职教20条”的背景下全面
        杜天一

        大理护理职业学院

        摘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是在“职教20条”的背景下全面、深入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明确新形势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互动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实施路线,希望校企合作课程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施用在课堂,提升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产业,更好的促进职教改革。
        关键词:职教20条;校企合作;高职医学;人才培养

一、职教20条背景下医学高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医学高职院校的任务与使命
        医学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各个地区输送各个专业的医学生,来适应社会的需求。医务工作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高职医学院校的使命是“救死扶伤,仁心仁术”,这也是每一个医护人员的使命。然而老百姓“看病难,求医难”的问题,急需更多专业医护人员的面世。去年新冠病毒入侵,广大医务工作者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艰苦奋战,才能换得山河无恙、人间皆安,为抗击疫情做出了重大贡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学子通过高考进入医学院校,在五年本科医学教育结束后,如继续提升学历,则再接受3年硕士教育,硕士后,可进行3—5年的博士教育。部分医学生本科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则需再到国家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三年的培训。
        于此可见我国医学培养模式时限较长,这会导致许多医学生毕业后并不愿意进入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再加上,我国的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证需要医学生在毕业满一年后才能参加考试,因为临床工作忙、考试通过率低等原因,短期内难以独自职业,甚至终其一生也无法独立执业,也造成了医务工作者的数量不够。因此,近几年,基层卫生服务面临仍然是卫生资源数量质量不高,医疗服务集中“大医院”的问题。就目前基层医院而言,专业知识能力出众者,很大一部分已年近退休,后继力量难以续补。每年下发指标少,招收质量低,基层卫生院常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迫切需求高素质的医务工作者。
二、职教20条背景下医学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鼓励和约束不足,欠缺制度
        职业院校是教育,企业就是经济,两者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教育与经济,学校教育和企业经济的合作实质上就是校企合作制度。现今社会我国对学校教育和企业经济合作的指导力度仍处于不完善阶段,国家也没有提出相应的且有效的政策,正因如此校企合作的院校和企业并没有主动参与进来,由于对与两者来说没有受益的工作制度政策、对监控质量的监管也没有很好的措施,双方就不会有很大的动力和足够的压力,两者合作育人相对而言就会是比较难促成的工作。在现今社会看来,国家政府也意识到两者合作的重要性,所以国家政府也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的模式中来,与职业院校一起共同培养更专业的人才,在合作期间也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和制度,但始终没能有完善的保障机制的制度。
(二)运行体制不畅,主体参与度不高
        很多企业仍存在思想比较狭隘,在他们企业看来经营好,生产好才是最重要企业的利益生存道路。一些企业认为培养专业人才是学校的事儿,与他们无关就没有责任和义务来培养相关人才,不需要大量的投入。这就是显然说明他们在用最低的成本不断获取劳动力以此来解决问题。就会出现在和院校合作的时候不积极不主动的情况出现,因为企业和院校合作相对来说是有一些风险的,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相应的利益,其还要承担经济风险,显而易见企业就很难主动跟院校合作。


(三)医学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工作经验欠缺
        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没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校企合作中的很多问题是需要得到国家政府的批准才可以实施,关键的就是各种经费问题,因此就会出现医学院校在合作中没有实质写的发言权,这样下去就会极大的影响着医学院校的积极性。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院校在培养技术人才德能力还需要效率的提高,因为一些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院校没能培养出来,一方面就是院校把学习的重点基本上用在了理论知识教学,并没有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另一方面就是师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比较专业的教师实践经验少,所以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师讲解不出。所以要想医学院校以后的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考虑怎样和政府的校企合作,相应的部门也要建立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而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
三、职教20条背景下医学高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政、行、企、校四方联动
        以我国的现在形势下,不只是以前所提出的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表面合作状态,主要是切合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合作。也希望政府推出一些时间性比较强的校企合作的政策,同时也为政府、企业和院校三者提供有效信息进行咨询,院校也通过国家政府的相关政策,来帮助企业提供相关的政策,进而提供有效的信息供企业咨询,以及有能切实帮助企业的优惠政策,提供资金和人才给予企业服务,以此类推三方都各执其责做好自己工作同时,也帮助了其他两者,自己也是其中的受益者,其乐而不为呢。
(二)校企深度融合
        医学院校开发的新课程质量和校企双方的合作有分不开的关系,校企合作的融合是在“双主体”模式下建立的,在“双主体”基础上开展产业学院。所谓的产业学院是医学院校和一些企业相结合,从而进行发展成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就必须由法人代表形成一个管理部门进行一些相应的管理模式,对教学的一些资源和企业的一些效益进行共享。在四共(即共商、建、管、享)的机制下,完善产业学院,一定会对院校的课程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对人才的培养问题、技术创新的问题、社会服务问题等展开合作。
(三)课、岗、证相融的课程体系
        由于比较专业的调研工作开展,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岗位,对此岗位进行精细分析能力问题,进而可以实现课程岗位能力的对接。也可以制定哪一些证书或鉴定书来作为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从很大程度上对课程与相关证书进行融合。最终目的实现院校的课程、职业标准、企业生产过程等方面的对接工作。在加强院校学生技能培养上,着重注意的是与“课程思证”的完美融合,进而达到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在特色课程体系下进行校企合作的课程研发,更加能够让合作各方满意。有关专业的对接中,还需要进行岗位能力的分析,一定要按照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基础知识的培养、专业能力的训练以及岗位实践的技能递进式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相匹配。

总结
        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能否持续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手段。针对政府鼓励、约束不足,欠缺制度;运行体制不畅,主体参与度不高以及医学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工作经验欠缺的三方面问题,笔者提出医学高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校企深度融合,“双主体”教学;课、岗、证相融的课程体系等四方面的建议。目的于提升学生岗位能力,促进职教的良好改革。

参考文献
[1]饶剑辉.高职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就业与保障,2020(20):91-92.
[2]石佳.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20(05):66-67.
[3]张宏亮,张意佳,符晓曼,宋煜伟,申绯翡.基于就业的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反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9):136-138.
[4]刘陶然.高职医学营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0):133-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