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黛梅
上海市朱家角中学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和地区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来实施的,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积极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生完全被动接受教材、教师现成结论的消极学习方式。
高中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知识点环环相扣,每一条数学定理的发现,都是数学家长期艰辛劳动的结晶,如果让学生也从研究的角度,重复这些知识的发现、形成过程显然是不可能的。但通过研究教材,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和评价体系,可以让学生实现一定量的实践、体验,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
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从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转变为决策者、研究者,重要的是如何将课程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进行两度创造。
例如在“二项式定理”教学中,按照教材安排,只需对看成个相乘,再从组合的原理出发,就能得出相应的展开式。实践发现,学生基本上在四十分钟时间里就能掌握二项式定理,只要牢记展开式就能应付习题,但学生的兴趣并没有激发,做题的过程还是机械的。归根结底,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依然是一种接受性学习,直接后果就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几天后就淡忘了,以至于在随后的二项式性质学习中,举步维艰。
从知识的建构角度来讲,每个人知识的获得必须经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相整合,不断内化、吸收,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才能不断进步。但新旧知识之间往往是有缺失的,教师认为很自然的过渡却往往是学生面前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如何在备课时考虑周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架设桥梁,是教师的研究重点。
二、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的教学情境
在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至理名言。课堂上只有教师一个人的身心投入是没有意义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是关键,情境教学就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同样是“二项式定理”的教学,参照已有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先对杨辉三角形进行观察,同时对的0次方、1次方、2次方、3次方进行展开验证,再结合组合原理得出二项式定理。
对于杨辉三角形,继续深入探索,学生很自然会得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每一行的数值都对称分布;每一项的值都为上一行中相应两数之和。而这两个特征,与以后的二项式性质中的、相吻合。
例:7个相同的小球中任取4球,有几种取法?答案:
若看成6+1个小球,则为(都在6个球中取)+(单独小球已取)
若看成5+2个小球,则有3种情况:
(1)都在5个球中取:;
(2)5个球中取3个,2个球中取1个:=+;
(3)5个球中取2个,2个球中取2个:=
即=+=(+)+(+),与图形完全相符。如此在教学中可以不断提及,维持学生的愤悱状态,使教学水到渠成。
教师营造积极的教学环境只是抛砖引玉,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达到愤悱状态,让学生亲身经历(Experiencing)才能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经验(Experience),进而在学习上产生迁移,这一点是教师所无法替代的。
三、教师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课堂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发展层次也各不相同,教学中如何兼顾这些差异是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
1、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
从人的需要角度来看,除去一些温饱等基本需要外,首先是归属和爱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温暖,希望得到关注和爱;其次是尊重的需要,希望大家把自己看成是独立和有能力的人;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渴望能运用自己的才能获得自我满足。由于层次差异和性格不同,每个学生的需求表现也各不相同。
如果教师只孤立地看到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将会发现100个学生有100条发展水平线,则会陷入众口难调的困境。走出困境的方法只有一条,那就是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如果将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用两条平行线表示,那么中间部分则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就应该在各个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之间寻找最佳切入点。
每个人的知识都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平时表达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可称为明确知识;而许多自身体验是无法言传的,称为默会知识。教师的讲解以及书本上明确写出的内容属于明确知识(Know What,Know Why);教师有时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独到见解属于默会知识(Kow How,Know Who )。对教师而言,应准备充分,使自己的默会知识尽量外显,提供给学生,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习如逆水行舟,教师是个撑船的引导者,而用力地划桨把船划向前的只能是学生。
2、学习不是淘汰,而是分享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他们都有其独有的默会知识并有不同状态的显现。因此,对于教师的讲解,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收获。如果能让学生将自己的体验与想法跟其他同学交流,有助于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强调团队精神和做中学是实现这一过程的有效方法。
在当前的科技条件下,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得到信息,信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也是终身学习的体现,这要求教师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以促进个性化学习。
在二项式定理的学习中,我让学生拓宽学习的空间,打破学科界限,鼓励他们往前走,深入到二项式的各种应用中,并且将所得资料与其他同学分享。
有一位同学数学成绩中等,但他从网上查到了一道与二项式展开有关的题目:
在国际象棋8×8=64格的棋盘上,每次只能横竖走一格,那么从左下角的格子走到右上角的格子,最短路径有多少条?
这位同学在课上将这道题目提了出来,一时难倒绝大部分的同学。经过一番讨论,由这位同学自己揭示答案:最短路径只能是往上、往右走(否则会走弯路,不是最短),因此最左边一列和最下面一行的格子最短路径只有一条,其它格子都只能由相邻的左、下两个格子走过来,因此它们的最短路径数为相邻左、下两个格子的最短路径数之和——而这正是杨辉三角形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将棋盘转动,左下角格子成为杨辉三角形的顶点,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尽管这不是教材上的内容,但我认为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是必要的,尤其重要的是这是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探究的积极学习,也就是研究性学习。
3、树立积极的评价观
教师不仅是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寻求知识、运用知识的向导,也是深刻地理解学生的观点、想法和情感特征的知音。对于学生的发现,教师应积极引导,还可与学习评价相结合。以此为契机,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经常有学生抱怨:“考试总考我们所不知道的内容,我们知道的却又不考。” 因此,对于学生的各方面表现,我们应该树立多纬度的评价观,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学习。平常所说的知识可以通过教授甚至灌输给学生,但智慧只能产生于实践。
教育要面向未来,这里的未来不是一个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教师通过对教材、学生的研究,有选择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走出通向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