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紫琪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摘要:风俗是特定人群在日常生活中保有的较为稳定、特别的传统习惯,其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文化因子。一个地方的风俗文化不仅直接表现在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行为方式,更关乎着当地人的思维习惯、种族心理。将风俗文化融入当前作文教学,就是要融入作文中的素材教学、环境教学、语言教学、主题教学。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传承特色鲜明的优质风俗文化、培育学生的乡土情感,更有助于增添学生习作的文化底蕴,使学生能够写出风格鲜明、情感真挚、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高质量作文。
关键词:风俗文化;意义;作文教学;融入途径
风俗是特定人群在日常生活中保有的较为稳定、特别的传统习惯,它深刻融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其节令、服饰、饮食,还是其婚配、生丧、娱乐,其中都有大量的风俗。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认为,特定的风俗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模式”。可以说,“文化”是解释各地风俗的钥匙。因此,“风俗”与“文化”常常并列使用,即“风俗文化”,其所反映的即是特定人群由表及里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
现今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当前语文教师大多依靠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进行教学,缺乏相关理论指导。故往往流于形式,且随意性较大。在这种作文教学之下,学生写作文往往无所适从,写出来的作文多是重表层浅谈轻深层认知、重华丽辞藻轻深刻体验、重严谨结构轻真挚内容,多为机械套作。而风俗文化则为当前作文教学带来了诸多启示,教师在日常作文教学中,以风俗文化为出发点,挖掘风俗文化中丰富的写作资源,不失为当前作文教学的新思路。
一、风俗文化在作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传承特色鲜明的优质风俗文化
回顾中国文学史,不少名家都以风俗文化作为审美主题进行文学创作。无论是沈从文笔下优美和谐的湘西“乡村风情”,还是老舍全景式的北平“都市风俗”展现,都是一幅幅精彩的“风俗文化”图示。作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风俗文化入手,不仅引导学生认识其外显的生活方式,也探索其内隐的文化结构,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对风俗文化本身的理解与传承。
(二)培育学生的乡土情感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写作文也是如此。判断一篇作文的质量高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其所传达情感的真实与深入与否。现如今作文教学大多借用模板、范文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与生活严重脱节,毫无真情实感可言。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风土人情进行发现与感受。让学生在对脚下的土地有深刻的体悟之后再整理行文,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有了“乡土味”、“故乡情”。
(三)增添学生习作的文化底蕴
“风俗”的背后总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因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用一生在写北平的老舍是最出色的“风俗画家”,他第一次把中国最传统、最真实的市民社会展现在读者眼前,对北平这个城市的风俗文化作了全方位、多向度的展现。通过将风俗文化融入作文教学,引导学生从风俗文化的层面审视地域文化、城市文化,将文化再现与文化批判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增加作文的文化底蕴,更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思维品质。
二、风俗文化在作文教学中的融入路径
(一)融入素材教学:积累丰富的风俗文化素材
故乡的风土人情、习俗风气都是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积淀,具有很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学生生活中亲身经历,沉淀到内心深处的一种文化认同,可以作为写作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将风俗文化融入作文教学,首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风俗文化素材,帮助学生摆脱习作中出现的素材陈旧、虚假 、堆砌的情况。
在各地中高考作文命题中,引导学生立足于本地风俗文化的题目并不少见,如2007年福建中考作文:
请以“福建的韵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在2007年福建中考中,福建一学生的中考考场作文得了满分,他别出心裁地把福建古村落、饮茶等风俗文化融入自己的习作中:
黑柱红门美仑美灸,清砖明瓦古色古香。走进古村落,你就穿越了时空,走近了历史。这里的城墙全由溪中自然块石围砌而成,岁长月久的青苔和藤蔓护得城墙千年昂立。城墙脚下有碧流泊泪,有茂树拥楼,有晴岚绕栋。清晨,伴随着袅袅不绝的铁观音的茶香,伫足于此,真有“小憩清凉世界天外天”之感,恍如从明雨清风中走了一回,让你流连遐想于古人的世界。
教师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当地风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协助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个性写作专题素材库。将作文之树根植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土壤、容入独具特色的地方风俗文化环境。
(二)融入环境教学:领悟深层的文化底蕴
“环境”指的是作品中的环境,且不仅仅局限于通常所认为的“景物描写”。此处的“环境”外延很广,可指围绕作品中人物的一切外部境况的总和。环境描写需要创新。如何引导学生写到环境、写好环境,成为当前作文教学中亟待回答的问题。实际上,从风俗文化入手,不失为一种极佳选择。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地方风情、民风民俗来写,将其作为作文中的“环境”,写出其内在的文化底蕴,从而为作品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将风俗文化作为“大环境”建构在作文之中,从而增加作品的文化底蕴,为其添加风情之美。
(三)融入语言教学:学习纯真自然的风俗文化语言
当代写作学将“写作”定义为:人类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创生生命生存自由秩序的建筑的行为、活动。这里的“生命生存自由秩序”既包含表层的语言结构秩序也涵盖写作者深层的情感思想秩序。由此可知,作文虽注重情思的表达,但情感却不是作文的全部。可以说,语言是作文的基础,情思是作文的支柱。有了语言的基础,情思才会稳固;有了语言的运用,情思才会有依托和载体。因此,语言教学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反观当下学生作文,语言积累欠佳、语言表述僵硬、描述不当等问题比比皆是。学生作文中的语言组织、行文能力亟待提升。一个地方的风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资源,这一类富有特色的语言资源若用于学生作文中,将给学生的作文语言注入新鲜的活力。
(四)融入主题教学:感受风俗文化的深厚内涵
在传统教学中不少教师把主题等同于中心思想。实际上,主题不仅是中心思想,更是作品深层的意蕴。这种意蕴不是写作者跟风的、模仿的,而是发自于写作者内心、经过写作者独立思考而得出的犀利独到的见解。一个地方的风俗或源于古代传说、宗教、信仰、鬼神迷信,或群体中的审美、娱乐等需要,所反映的皆是先祖们原始的生命观、自然观、人生观。如土家族人在面对乡亲死亡时选择用跳“撒叶儿嗬”舞的方式追悼逝者,是因为土家族人民相信人的死亡只是躯壳受到损伤,而灵魂是不散不灭并且可以跨越生死,把丧事当喜事办,其所传递出的就是土家族人民独具特色的生死观。
风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传承、演变无不反映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民族心理,其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将风俗文化融入作文教学,就是要融入作文中的素材教学、环境教学、语言教学、主题教学。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传承特色鲜明的优质风俗文化、培育学生的乡土情感,更有助于增添学生习作的文化底蕴,使学生能够真正写出独具个人体验、饱含真情实感、散发独特文化气息的高质量作文!
参考文献
[1] 陆菲. 苏州地方文化资源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开发与使用[D].苏州大学,2018.
[2] 安丽静. 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人文资源的应用——以保定市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8.
[3] 王嘉良. 民俗风情:透视“乡土中国”的生存本貌——“风俗文化”视阈中的现代中国文学[J]. 天津社会科学,2007(05):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