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欲晓
威海市第七中学
“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它的核心在于尊重学生这一学习整体,尊重文本这一学习对象。顾名思义,就是选择最合适的方法,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们的活力呢?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第一次教授胡适先生《我的母亲》的时候,我从作者介绍入手导入:
(多媒体出示)胡适(1891—1962),字适之。1910年考取官费赴美留学,一生共获取36个博士头衔。1917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新诗集《尝试集》。在他去世时,蒋介石亲手写下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师:最震撼你的是什么?
生:36个博士头衔
生:北京大学教授、校长
生:在他去世时,蒋介石亲手写下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师:有人为胡适写下了这样的的墓志铭: (多媒体出示,生齐读)这个为学术和文化进步,为思想和言论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形骸终会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师: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和赞扬啊!
师:可是胡适先生却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把他一生的成就都归功与他的母亲,这是为什么?
(多媒体出示)因为这是一个 的母亲。
大家用跳读的方法到文中去找找理由,并用笔划出关键词句。
学生跳读课文,找出关键词,然后大家交流。
生1: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生2:气量大、性子好的母亲。
生3:待人最仁慈的母亲。
生4:最温和的母亲。
生5:有刚气的母亲。
……
虽然这种导入,也能完成既定的概括母亲形象的教学目标,但是这种导入模式使用频率高,学生已经有了免疫力,又落入俗套,因此学生在分析课文时积极性不高。对于母亲的性格,文章中有直接的交代,如:“她是慈母兼任严父、气量大、性子好、仁慈、温和、有刚气”,学生会很快的从文中找出来,就很难在深入课文,细读课文,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浮在表面上。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母亲在作者心中的崇高地位呢?
我从课堂导入入手,重新调整。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的母亲》(多媒体出示题目)。谁的母亲?
生:胡适的母亲。
师:假如你是胡适,你怎么向别人介绍母亲所处的这个大家庭的情况,试着来说一说。
生1:家庭中有大哥二哥大嫂二嫂。
师:你是从家庭成员的角度来介绍母亲。同学们对他的介绍有什么补充吗?
生2: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
生3:家中财政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
生4:大哥从小便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便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便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便拿出押。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
生5: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他们常常闹意见。
师:母亲是后母后婆,家中有一大堆儿女,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大哥都和母亲差不多大,这样人家的后母可不容易做啊!母亲的生活确实不容易。我们不由得感叹:
(多媒体出示)“母亲的命真 啊!”
生(全体):母亲的命真苦啊!(教师板书“苦”)
师:母亲的命这么苦,她会跟人去诉苦吗?会还是不会?大家用跳读的方法到文中去找找理由,并用笔划出关键词句。
生:我认为不会诉苦。第8段:“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居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生:她不会诉苦。第10自然段 “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做不听见。她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生:她不会诉苦。第11自然段:“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便不起床,轻轻的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先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
生:我也认为不会。因为第12段:“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师:大家都认为母亲不会跟人去诉苦,那么你能否从文中找出表现母亲性格的词来进一步证明。
生:她是那么的温和,那么的仁慈。
(教师板书“温和”、“仁慈”。)
师:我们再来看文章的第12段第2行:“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从这个事件中,母亲受了委屈也没有跟人去诉苦,而是气的大哭,但是母亲有没有用哭来解决问题?
生:(齐答)没有。
师:看来温和、仁慈的母亲还有什么的一面?
生:刚气。
(教师板书“刚气”。)
……
胡适的《我的母亲》是初三下册的一篇课文,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就读出母亲的性格;而且课文中对于母亲的性格有直接的交代,如:她是慈母兼任严父、气量大、性子好、待人最仁慈、最温和、有刚气。这些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关键词学生读一遍课文就能够找出来,但是如果这样,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不能很好地理解母亲在作者心中的崇高地位,就更不用说理解母亲的“苦”。所以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采用“拉家常”的对话方式,对课堂导入做了改变,引导学生对课文细读,通过细读课文,深入理解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感激、敬爱之情。课堂设计紧扣“怎样的母亲——母亲对儿子的影响——我们眼中的母亲”这样的线索设计了三个主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课文阅读,并努力创设氛围,引导学生深入到作者的心中,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母亲的形象。
这种创新的导入设计,激活了我的课堂,这种“以学定教”的导入设计,解决了原来课堂中存在的学生不能深入文本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这节课更有生命的活力。在这次教学实践中,我对“以学定教”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的课堂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仅对文本要有更细致的理解,对学生要有更全面的了解,而且还要走出课本,开阔视野。它需要教师一课一课的实践,一点一点的积累,课堂中的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的追求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