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7期   作者:赵刚、黄秀兰 郭美军
[导读]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对信息的承载量以及传播速度都达到了历史无法比拟的新高度
赵刚、黄秀兰 郭美军
井冈山大学
摘要: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对信息的承载量以及传播速度都达到了历史无法比拟的新高度。而肩负时代使命的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媒体的主力军,其心理无时不刻不受到网络微环境的影响。每一位学生不仅是新媒体环境下的读者,更是一位又一位作者。在如此开放包容的新环境下,利用新媒体自身所特有的魅力去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增强大学生幸福的获得感,无疑既是一种时代机遇,又是一种能力考验。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
引言
       新媒体是人们用来创作、分享、交流意见、观点及经验的虚拟社区和网络平台,包括社交网站、微信、QQ、微博、知乎、贴吧等。其中大学生已然成为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调查显示,20—29岁网络使用者占全体网民的60.2%。研究认为社交网站的适当使用可以帮助个体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提高幸福感。然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群体,具有心理波动较强、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等特点,在社交网络的使用过程中容易滋生出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身体健康上,将身体是否有疾病与健康挂钩,而常常忽视心理是否健康这一问题。近年来,抑郁症这三个字渐渐出现在各类新闻报道中,患病人数的逐年增加、发病年龄逐渐提前、因抑郁而自杀这些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报道让人们意识到,疾病从来不会因为被忽视而被赋予“免死金牌”。暂且不说生理心理两方面孰轻孰重,在生命面前,倘若心理疾病不加以治疗,照样可以剥夺一条鲜活的生命。
二、互联网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1解决以往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
       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比较固定,内容相对陈旧、乏味,主要是采取课堂授课、独立辅导及实践活动等方式。其虽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存在缺乏灵活性、教育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在互联网环境下,各种新型的网络平台不断涌现,如微信、微博等,它们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多途径和素材。通过互联网平台,教师能够与大学生建立紧密的联系,随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创新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体系,逐步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
       2.2有利于其心理内环境的良性发展
       新媒体下的自媒体形式,使得每个人都拥有网络话语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媒体最活跃的人群之一,显然已然成为网络时代的宠儿。他们借助新媒体工具在网络上发表经历、见解、感受,既可以满足大学生的表达欲,又可以增加与他人进行网络互动的频率,极大丰富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但当遇到情感伤痛以及日常烦恼不便与现实生活中的家人朋友倾诉时,通过网络交流这种方式可以让他们敞开心扉与网友诉说,在交流的同时宣泄心中的不良情绪,有利于帮助其保持一个健康稳定的心理内环境。
三、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有效对策
       3.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息化建设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息化建设,在网络环境中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大学生不需要与心理教师面对面交流就能解决心理问题。

这能够消除大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心理,促使更多大学生敢于、乐于咨询自身的心理问题,从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群体范围,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高校必须充分认识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和劣势,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做到取长补短,促进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3.2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互联网平台
       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互联网平台,可以全面的、透彻的了解特殊群体的状态,从而更好的对症下药。第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互动平台。学生可以通过QQ群、在线直播、公众号留言等方式和教师互动交流,一方面提供教师线上答疑服务,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与感悟,实现自助、助人、互助。第二,建立多样化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内容,或者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会依据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课堂组织
       传统课堂,手机逐渐成为了授课教师的“头号公敌”,加上教学班级的庞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师为了管理课堂,一般采用考勤或者其他方式来督促学生,但是效果甚微花费时间较多,翻转课堂的引入,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同学们翻转课堂平台——钉钉、微信、微助教等现代信息化手段进行考勤和管理课堂,大大优化了课堂的管理和组织。同时上课前,同学们通过各种平台开展了学习,带着疑惑或者适量的知识储备来到课堂,此刻他们是课堂的主体和中心,小组讨论、答疑解惑、团体辅导等等课堂组织形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激发,课堂参与度和活跃度都大大提高了。实践证明,采用翻转课堂后,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玩手机的现象逐步减少了,师生互动逐渐增多了。
       3.4加强团体心理辅导互动机制建设
       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需要加强团体心理辅导互动机制的建设,通过引领学生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的互动,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汲取与掌握能力。例如,在社交媒体环境中,以微博、微信等形式,开展讨论性、研习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大学生围绕主题活动,与他人一同探讨、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在探讨过程中,大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反思,更好地认知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有效的课程知识,加强自身心理引领。与此同时,针对个别大学生,教师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深化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开展的意义,提升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此外,针对大学生在团体之中存在防御心理,人际敏感的特点,在团体活动中应精心营造温暖、尊重、安全、信任的团体氛围,推进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开展,以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开展社团活动、体育活动等等,促进学生幸福感的提升。
结束语
       新媒体技术最大的特点是“新”,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再好的技术,如果没有好的内容加持,势必会被市场淘汰。新媒体要想走长远的发展之道,除了要利用好自身的这种天然优势之外,更要不断用好的内容充实自己。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是新媒体要时时刻刻铭记的第一要义。在此基础上,源源不断地向大众输送高质量的内容,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
参考文献
[1]裴昶.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记者观察,2020(33):78-79.
[2]王诗彧,孙仪.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教育途径探究[J].中国报业,2020(20):91-93.
[3]陈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农家参谋,2020(19):294.
[4]白毓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策略[J].学园,2020,13(27):76-77.
[5]王琪,薛笑然,孙慧敏,于小艳.浅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0(04):82-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