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秀祥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湖润镇中心小学 533800
【摘要】伴随着新课标的广泛推广与深入实施,当下更多小学语文教师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其中语文朗读能力的提升就是一项重要的语文教学任务,但纵观目前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现状,形势不容乐观。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实,朗读是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音韵之美和语言之美,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产生共鸣,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最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1.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充足的朗读时间
朗读应成为小学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的重要版块,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需预留一定的朗读时间,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很多教师忽略了语文朗读的重要性,未预留朗读时间督促学生朗读学习,导致学生只能在课堂预习和课后复习阶段短时间进行朗读,直接影响对文章的理解效果和阅读能力[1]。此外,缺乏朗读的过程,也不利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导致阅读过程无法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1.2朗读学习内容形式单一
与其他的学习内容相同,朗读作为一项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需要进行课前的设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对文本的理解,进而配合眼耳视听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更主动深刻地了解文章含义,最终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2]。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只将部分文本内容作为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教材,无法确保学生内容知识的积累达到预设的目标,也不利于开拓视野。此外,鉴于不少教师认为朗读的过程占用过多教学时间,因此更愿意只让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进行尝试,忽略对个体化的照顾,容易导致课堂呈现两极分化的问题。
由于教师忽略朗读的教学重要性,在朗读时一些教师仅通过单一化的手段进行教学,不注重学生朗读过程情感的调动与培养,这会影响学生语感的形成,更是难以强化对文本内容与内涵的理解。而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较弱,需要教师进行示范性和引导性的朗读演示,但实际操作中不少教师只要求学生大声读出来,进入到唱读的状态,很难达到文章情感表现中所存在的意境。
1.3日常朗读训练较少
朗读能力的培养和学生语感的形成需要长期积累和训练的过程,多年的实践也发现,学生只有长期训练,坚持不懈,才能提高朗读水平和理解能力,真正将情感融于其中[3]。而教师则要发挥很好的指导性作用,比如从语调、语音、情感甚至动作方面,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和要点,才能全面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但不少教师受到应试教育思想观的影响,依旧采用机械化的教学方式毫无目的地让学生进行朗读,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倦感,对语文的学习有厌学情绪,不利于后续的教学。
2.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意义
2.1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领域能力与应用能力
语言类学科的学习重在领悟和感受,因此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教师需要重视技巧性的教学,不能一味强调感情,而是结合学生的基础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升朗读能力。比如控制好语速的快慢、停顿时间的长短和语调的变化等,这都将影响表达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强调学生注入情感的积极因素,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这样的朗读学习才有效。
2.2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朗读的过程是了解文本内容,积累学科知识,培养语感的过程,在学生逐渐增加理解能力、积累能力和语感后,口语表达能力才得以提升,而这三者缺一不可[4]。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实,朗读可直接影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通过朗读培训,形成语言表达的风格与习惯,那么普通话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必然有所提升。
2.3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标应用的背景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不断提高能力,才能促进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协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引导学生去体会关键词应用的准确性以及在整句话和整篇文章中的应用作用,同时将自身的情感和立场融入其中,带入具体的角色,才能产生共鸣,深刻了解文章的内容,最终培养核心素养,进一步提高综合能力。
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
3.1营造良好的朗读学习氛围
语言类的学习必须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支撑,而语文朗读效率是否能提高,与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朗读氛围有着密切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课堂场景下,调动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回忆,引出思考的话题,强化场景形象性与感染力,让学生真正能够置身其中,确保朗读富有激情。此外还可以搭配适当的背景音乐,让整个朗读的氛围更为和谐。比如在教学《葡萄沟》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功能辅助教学,在课堂上先为学生播放有关葡萄沟美景的宣传片,让学生在脑海中产生一定的认识,随后借助情境朗读课文。为了深化学生的印象,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画作等方式更进一步感受葡萄挂在凉棚上的感觉,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再比如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时,结合文本内容,讲述小男孩尽力解救浅水洼小鱼的故事,那么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在课堂上播放轻音乐,营造有渲染效果的背景,再提醒学生朗读中注意结合音乐注意文章节奏的变化,重点是读出小鱼的沮丧,遇到小男孩解救时的喜悦等,在阅读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小男孩的善良,懂得珍爱动物生命的意义。
3.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小学生正处于积累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对技巧的教学非常重要,将直接决定学生基础能力的高低。具体的朗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应注重正确朗读方法的传授,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比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不少学生在读到“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的内容时,没有很悲伤的感情。为了激发学生内在情绪,教师则可从后续文本“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的内容进行渗透,让学生了解两种情绪下朗读的不同。也可以额外为学生描绘缺少尾巴的小壁虎的残缺,让学生感受到伤感与悲痛。总之,要传授给学生激发情感和把握情绪的方法,进而更好地探索出有效的朗读形式,提高朗读能力。
3.3给予学生更多正面性的评价
小学生有着很好强的上进心,在开展朗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竞争力,通过正向的评价予以学生更多的学习驱动力。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采用激励评价法,给予学生更多夸赞鼓励的话,帮助学生树立朗读的信心,特别是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更要鼓励其大声朗读,感受朗读的乐趣,从而调动所有的积极学习因素,投身于朗读的文本中,感受作者的世界,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下提高教学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正确看待朗读在“听说读写”的语文教学模式下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正视当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朗读技巧与方法,予以学生更多正面的激励评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语文朗读学习积极性,在良好的心态和状态下爱上朗读,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丽莉.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1(12):37.
[2]江松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J].读与写,2015,2(11):137.
[3]戎晨.让朗读回归小学语文课堂[J].新课程,2017,2(1):190.
[4]刘媛.小学生的朗读训练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3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