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8期   作者:纪律
[导读] 核心素养就是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学习技巧
        纪律
        南漳县实验小学  441500   
        摘要:核心素养就是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学习技巧、方法与能力及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的思维力、质疑力、研创力等。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中,如何让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落地有声,下面笔者就从数学运算、例题挖掘、知识探究等教学实战中进行解释说明。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学实践
        一、注重运算本质,沟通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因此,我们要把握好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起旧知与新知间的桥梁,让学生轻松过度到新知的学习,体验着学习带给他们的轻松、愉悦的感觉,从而更愿意去思考,联想,建立起知识的体系,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能力。
        下面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这一课为例,谈谈我的想法。根据图文信息,学生会提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共有多少支彩笔?”教师不要着急给出学生答案,应该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此时学生会根据以往的学习经历与经验投入到解决问题的热潮中。有的学生用画点子图的方法,有的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先摆出1捆小棒和2根小棒,摆3组;有的学生用连加的方法12+12+12=36。有的学生用12x3=?并运用上节课的口算知识10×3=30,2x3=6,30+6=36来计算出结果……而当我们教师就是要把学生解决问题所用的方法都放在一起时,学生会体验到知识之间存在的本质之间的联系。无论是用连加法12+12+12=36,还是12x3=?其实本质上都是在求3个12是多少?进而在计算12x3=?的结果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用电子图和摆小棒的实践操作演示并证明了算理,再加上口算的知识,学生会清晰的得出计算12x3=?的本质就是:先算3个2是多少?再算3个10是多少?最后把这两部分的积相加。这样就给竖式的书写按照数位建构起了语言表达体系,并形成了数学模型。
        这是笔算乘法的起始课,是第一次学习乘法竖式。通过以上的教学,我们就对竖式的书写进行了深层次的解析,让学生感受到竖式只是数学运算的一种计算形式,计算工具,只是一种数学符号语言,对计算进行了更为简便的表达;让學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语言美,数学表达的简洁美;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与感悟中,体验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燃起他们研究的热情,进而还发展他们的符号意识。
        二、深挖教材例题,挖掘例题潜能,调动学生思维能力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例子,深挖例子背后的知识内涵,放大例题的功能,让学生不仅学到表面的、书面的知识,还要注意学生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你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层层深入,逐步攻坚克难,在理解与探索例题内涵的过程中,收获真理与能力。
        下面笔者根据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应用”进行说明。将例题进行深层挖掘,根据知识的内核进行逐层发问与深思,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提出的问题:把一个苹果放在盘子里,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呢?学生根据知识经验,异口同声的回答:教师继续提问:把6个苹果放在盘子里,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此时,教师追问:那么谁说的对呢?接着用课件展示将6个苹果用一个圆圈圈起来表示一个整体,中间用一条虚线隔开,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儿,一份是3个,每一份是这些苹果的 ;如果是8个苹果呢,平均分成两份,你会分吗?每份是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如果是100个苹果呢,1000个呢?此时学生已经发现规律,回答  。


        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每一份苹果的总数不一样?这个跟总数有关系吗?为什么没有关系?跟什么有关系?
        我们刚刚认识的 跟之前认识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会回答:以前学的是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今天是把很多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但是我们可以把很多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
        通过以上的顺势追问:如果把这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有几个?2份是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有几个?
        学生在一次次的追问过程中,层层深入,体验着整体的概念,并在一次次的思考与实践活动中,体验着的含义,从而感受着分数的意义,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推理能力、概括总结能力,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数学情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更好地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数学是一个抽象,思维灵活的科目,是对客观数量的阐述。因此,就需要教师在生活中根据教材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接受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在情景中实践。例如,在讲解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端午节快到了,学校组织教师给山区的小朋友捐赠物品,《寓言故事》13元一本,学习机868一台,桌椅130一套,录音机258一台,让你在其中选择两样,你会选择哪两种,共花费多少元,并列出算式。教师要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成学生所熟悉的日常问题,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出发,让学生发现平常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自己身边的生活都有数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情愫,热爱数学,提高自身学习质量。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春游,让学生在其中学会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班级有30个人,要租车去目的地,现有两种选择,一种面包车可以乘坐5人,往返路费是50元,另一种面包车可以乘坐3人,往返路费是45元,让学生思考应该坐哪辆车,为什么要坐这辆车,说出你的理由。让学生互动交流,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让学生能够使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重视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要想学好数学,最主要的一点还是自身的参与,只有自己喜欢数学,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方法,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活动当中。对此,就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只有实践,才能够真正消化所学知识,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更加理解与掌握知识,才能够让学生自觉的学习,将抽象的知识变成能力。例如,在讲解长方形周长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长方形,问学生怎样才能够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呢,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测量。根据教师所提供的长方形、尺、线和剪刀等,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到方法,计算数据,让学生对长方形有一个初步认识,这时教师再继续引导,让学生得出长方形周长=(长+宽)×2,让学生知道长方形的特性,再从练习题中找到方法,让学生知道长方形的奥妙,教师再引导学生动手画,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比方说,《观察物体》这课,在研究物体的对称性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一天,让学生带小鏡子,仔细观察身边物体,第二天在课堂上用镜子照自己,细心的同学会发现镜子与实际是相反的,教师又让学生观察镜子里的数字,询问学生镜子里的数字是怎样倒的,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特点。并且,学生还会找到解决办法,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让学生感知新鲜事物,学会新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保证了课堂效率。让学生不再单一的接受课堂知识,学会创新,主动探索。  
        总之,我们要在核心素养的背景指导下,不断地进行理论的研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让数学核心素养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落地有声,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追求自由与真理的本质中,更加严谨、积极、理性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敬燕.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培育路径[J].学周刊,2019(18):42
        2朱玉琼.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J].东西南北,2017,(6):299.  
        3张玉梅.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J].东西南北,2017,(18):120.
        4杜永宁.基于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11):73-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