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洪英
广西梧州市苍梧县苍梧中学
摘要: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受制于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无法为学生呈现出地球地理丰富的内容和动态化的情境。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的过程中理解困难,教师教学虽然采取了许多方法,但最终的教学效果不是非常理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理教学用具的引入改变了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借助地理教学用具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关键字:高中地理教学用具;学科素养;培养
引言:随着新课改的推行,高中地理教学中用具的使用已经成为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道具。地理教师在借助用具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将地理知识灵活运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简述地理学科素养
简单地来说,地理学科素养就是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借助地理知识以及地理学科的特点,形成自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这种认识再加上地理学科的科学性,进而对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地理学科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包含了地理知识的理解、认知、情感,还涉及到了地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用具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对地理学科素养的内涵进行学习,在日常的用具教学中从学科素养的内涵出发,有效探索出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策略[1]。
二、借助用具,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一)借助地理用具,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容繁杂,知识面范围较广,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很难对地理知识的内容加以认识并理解。而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借助地理用具,如地球仪、地图、多媒体等教学用具,教师借助这些用具将复杂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学用具的吸引,内心的情感很好地和地理课堂的教学气氛相融合,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更加轻松、愉悦,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这章内容时,本章的内容主要是带领学生掌握地球的自传和公转。虽然学生长期生活在地球中,但对于地球的运动感受不深,如果教师直接开展本章的知识讲解,学生受到自身空间思维的限制很难构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情境。这时,地理教师就可以借助地球仪为学生模拟地球自转的情境,借助三球仪模拟地球公转的情境。之后可以邀请学生参与进来。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运动情况,在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中,拿着地球仪沿着一个平面做圆周运动,在地球仪的球心运动平面与桌面的运动平行,形成一个大的圆形运动轨迹,这个轨迹形成的圆形平面就是黄道面。学生在观看模拟的过程中,发现赤道面和黄道面不是平行的,二者之间有一个角度,最终经过模拟太阳照射,学生经过观察和讨论,发现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使得阳光呈现出南北回归的规律运动。学生在借助三球仪的过程中,对地球中常见的昼夜交替以及季节变化等生活现象加深理解和认识[2]。
(二)引入用具教学,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地理思考方式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高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就必须积极将教学用具引入教学中,借助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地理思考方式。
例如,在学习《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将气压带和风带的运动图片和动态气压图展示出来让学生首先确认自己需要观察的对象。之后设计如下问题:当地球不运动,表面均匀,阳光照射到赤道面,大气会处于怎样的状态?当地球进行自转时,表面均匀,阳光覆盖到赤道面时,大气的状态又是怎样的?当阳光进行南北运动时,地球发生自转,大气的状态又是什么情况?教师借助静态的气压带图谱和动态的气压演示,让学生从地理的教学用具去入手,先认识到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移动规律。之后借助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利用好教师的用具去自己思考、模拟、探索在不同的条件下,大气的运动状态。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演示,从而接近问题的真相。学生在教师用具教学中,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索性学习,借助地理教学用具进行观察、发现、分析,最后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地理思考方式。
(三)自制教学道具,提升学生学科综合素养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地理用具的使用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助伴,也是学生提升自己学科综合素养的重要工具。高中地理教师在对教学用具的理解上不能过于狭隘,要充分发挥地理用具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教学用具的制作和演示,从而让学生将地理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实践。学生在道具制作和地理知识演示的过程中,更加认识到了地理的科学性,学生借助演示,完美地还原和呈现了地理现象,加深了自身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进而有效提升地理学科素养[3]。
例如,在学习《地表形态的变化》这节课中,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各种新奇的地貌形态,如野柳地质公园的“女王头”、日本的富士山、喜马拉雅山脉等地形,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之后再为学生讲解知识点。教师可以为学生每人准备若干个橡皮泥,引导学生通过手动塑造出太平洋版块和欧亚版块的形态,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模拟的方式,对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版块运动进行还原。学生在制作和模拟版块运动中,对版块的受力点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由于两个版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学生在自制地理用具中进行地理的实践活动,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在自制用具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勇于实践,提升学生地理学科综合素养。
结束语:综上所述,地理教师应明确提升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好教学用具,让学生在课堂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地理用具自制和使用,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解决过程中形成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进而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在地理实践中得以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杨云.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具开发及应用[J].求知导刊,2016, 000(004):108-108.
[2]蒋敏.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策略[J].考试与评价, 2017, 000(007):133.
[3]韩志猛.高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情感读本,2019, 000(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