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桐
吉林建筑大学
摘 要: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应倡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为目标,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自信。在中国建筑史课程内容繁杂、理论内容多逻辑推理少的特点下,通过调整教学手段达到既输入传统文化又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
一、序言
中国建筑史是学校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启蒙课程。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文化趋同现象一方面实现了世界各地优秀文明成果融合,以促进全球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全世界出现了城市和建筑特色缺失的危机问题。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异性优势,强调地域特征,强调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中国建筑史的教学承担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筑思想和建筑技术,其通常体现在建筑空间、材料、群落格局、结构体系、建筑构筑物等方面,能反映出某一时代的生活场景。学生需要建立一种置身于建筑时代和空间交汇的广阔文化学习视域,构建系统的传统建筑文化知识体系。
二、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中国建筑史课程属于史论类,内容繁杂,所包含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极大。横向时间轴从旧石器时代的聚落一直介绍到近代建筑,纵向的建筑构造、结构、材质、文化多角度对建筑空间分析,加上课时量较大,都导致学生易出现认知疲劳,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逻辑推理少,叙述性内容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初高中学生接收知识的方式雷同,常出现很多弊端:
1.“填鸭式”教学占主导,中国建筑史是一门理论课程,主要以史论为主,它与实践性较强的设计类课程有较大差别,在传统教学中主要以教师授课为核心,全盘式给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学生的主动性被忽视了。
2.学生“死记硬背式”学习方法较常见在传统教学中,考核学生学习情况一般还是采用试卷考试形式,为考试成绩过关,学生只有死记硬背知识点,这种方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确实让学生掌握了很多基础知识,但也忽略了学生逻辑推理、独立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感觉理解知识并不难,难的是无法将较繁多的内容理出条理性、层次性,不知哪些是重点知识,这也使得学生的学习难度大、效率低。学生的积极性被忽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上课提不起兴趣,看手机、打瞌睡等现象严重,学习效果极其不理想。
三、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目标的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
1.扩充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历史知识
中国建筑史教材篇幅有限,只限于传统建筑本身,建筑史的教学离不开中国历史背景。讲建筑史绝不仅仅是讲建筑发展的历史。
教师应该在各朝代建筑风格特点、古代城市规划、明清故宫、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等章节的教学中融入历史背景以及历史故事等知识点,分析建筑式样产生的人文因素、社会背景。比如,明清北京城市规划中坛庙位置与佛教思想的关系,天坛建设尺寸与古代帝王人文喜好的关系。这些内容便于学生对传统建筑的理解。“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钻研过去走过的发展之路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拓未来,找到中国建筑的复兴繁荣之路。
2.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如前文所说,中国建筑史课程通常具有课时量、知识点多的特点,如果不添加多样化教学手段,易产生课程枯燥乏味之感,使得学生逐渐降低学习热情。在当今视觉感官为主的年代,建筑学的学生也从开始的文字获取知识过渡到二维图像认知,直至现代以三维影像为主的立体形式呈现。
比如将影视作品引入到中建史的教学中,影视动画中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播,则更有感染力,利用其作为课程教学的手段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良方。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很多经典电影、电视、动画中都融入建筑元素作为画面背景和时代背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丰富璀璨,具有大量视觉效果很好的元素,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在影视作品中应用,可以大大增加画面的美学品质。其传统建筑文化的韵味亦可为影视作品的意境打造提供条件,例如江南建筑中的粉墙黛瓦,苏州园林的雅致、清幽的格调等。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中国的传统美术动画片里有过很多处对传统文化的表现,其中自然不会缺少传统建筑元素。当时主要以二维的装饰风格对建筑进行表现,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等,创作者结合了敦煌壁画、山西永乐宫等造型,加之中国古代铜器、漆器等文物,创造了极具民族特色的美轮美奂的艺术风格,是动画场景设计中的典范。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将福建土楼的独特结构充分融入了影片的情节和意境中。还有今年大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背景搭建尽量符合唐朝时代场景,唐朝宫城现只剩遗址,所做的复原图是通过书籍资料、敦煌壁画等方式推断而成,而通过电视剧的镜头介绍唐代长安城市规划则更加直观、清晰。
比如借助我国各大博物馆的网上数字博物馆。中国传统建筑除明清遗留下大片的皇家建筑外,历史上各朝代的建筑所剩无几。这与中国传统建筑使用木材为主要材料有一定关系,同时也与每一个新建王朝的帝王相关。中国古代帝王在推翻上一朝之后,会有将前朝宫殿建筑付之一炬重新建造的习惯,以此来显示新王朝的强大实力以及与历史翻篇的决心。所以对于只剩有遗迹的建筑,我们只能通过文献和历史遗物推测,如汉朝的建筑我们大都通过墓中出土的明器推断。数字博物馆可以提供馆藏文物的360°全景图,画质高清,甚至比现场看到的效果更好,这一技术弥补了在校学生无法看到实物的弊端。
3.加强古建筑测绘及模型制作
古建筑测绘实习是承接中国建筑史教学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将测绘实习情况作为中国建筑史课程结课考察的一部分,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同时,在实践中中加深对建筑细部的了解,通过资料的搜集拓展知识面,是非常有效地提升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之一。
古建筑构件和古建筑物整体模型制作一直是我校建筑学科的弱项。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并且能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课程中建筑构件的章节原本抽象,如果结合实际模型讲解学生的理解程度会大有提升。
大学为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工作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到每一学科的教育之中,只有正确认识和认知传统文化内涵才能找到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复兴之路,因而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为主导对中国建筑史教学进行改革尤其紧迫且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