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观李超英老师教《都江堰》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8期   作者:严小媚
[导读] 课文《都江堰》,入编中等职业教育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
        严小媚
        浙江省苍南中学  
        课文《都江堰》,入编中等职业教育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本课是余秋雨“大文化散文”的代表作,文章看似游记,其实表现的是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悟和深刻的世事洞察。看似叙写一个古代工程建筑,其实是在评价李冰的人格魅力。今天有幸聆听了李超英老师执教的《都江堰》这节课,我有一种如如沐秋风,神清气爽的感觉。下面我就这节课进行简单的点评,如有不成熟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我觉得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职校学生大都喜欢听故事、看视频,在李老师教学伊始就借《都江堰》的视频介绍在课前就为学生了解都江堰铺好了平台。同时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使学生走进文本,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初次对话。进而在课堂的一开始就自然引出介绍余秋雨以及他的“文化散文”。
        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方面,我觉得李超英老师还有一点做得相当新颖,就是在对都江堰的文化解读上。李老师没有用纯粹的教师语言去向学生兜售所谓的文化内涵,而是借用故宫、胡同、布达拉宫和苏州园林四幅图画,这些都是中国最具代表的文化符号。并利用马也“余氏散文创造性地在历史和文学之间找到契合点……”的评语,通过让学生讲解他们了解到了故宫等文化符号,引出“那么都江堰又是如何承载历史的呢?”的疑问,带领学生研究都江堰给作者的感受。
        第二、课堂教学清新、自然,不拘一格。
        李老师的这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清新自然。李老师没有按照传统顺序的教法教授,而是跳出了文本行文的局限。由开始让学生思考“都江堰承载的历史文化”切入,直接引入到文章第二部分的学习中,即探讨都江堰的特点,包括它环境、水声和水态特点,而简洁明了的课件给了学生非常明确的引导。进而得出都江堰的一个总特点,那就是“最激动人心”。在这样的学习基础上再回过头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分析都江堰在与长城的对照中从哪几个方面体现它“最激动人心”的工程特点。再由都江堰的伟大上引出造就都江堰这个伟大工程的伟大的人——李冰,从而开始对李冰形象的分析。对于这种大胆处理教材、不拘一格、不受文本行文限制的魄力,是很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的。
        第三、强调了以读为本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朗读已成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这节课中,李超英老师正是把“读”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而适时的点拨与指导,让学生顿有云开见月明的感觉。例如这一句:“以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教师散漫的语调,学生就能马上抓住作者刚开始对都江堰不重视的心态。
        第四、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
        1、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里没有喝斥、没有讥讽,有的只是老师始终带着微笑的脸,以及鼓励、期待的眼神。学生因为有了信心和勇气而变得想说,敢说、愿说。“你说得很好,让老师也想顺着你的思路来说几句了”一句话,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2、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能表现得最活跃。

在课堂教学中,李超英教师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充分的信任学生。如一举手的学生无法把 “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这个句子讲清楚,李教师马上说“我相信你能把语言组织好的”,一句鼓励的话语,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如此一来,学生不会因为怕出错而产生畏缩,影响今后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小组间的相互讨论 ,让每小组指定一名主发言,其他组员补充的发言形式,学生们也是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课堂的学习氛围极为和谐、融洽。
        3、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节课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如指导朗读时,李老师让学生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大大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环节时,让学生分别以前后桌为一单位,互相合作,以四个人的智慧共同完成对李冰人物形象的概括。
        第五、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是,要求学生找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都江堰是比长城更为“激动人心”的工程的过程中,李老师一再的要求和提醒学生在看到关键的句子或词语的时候要做标记。在高中的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学生总是无意识的将这些圈、点、勾、画的标记忘却,而只是一味的阅读或思考。本该无需强调的学习习惯已成昨日黄花,不再为广大学生所记忆。虽然这只是一个小细节,却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好帮手,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而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培养这些学习习惯,可以说是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的。
        第六、注重课堂和地方实际的结合与延伸
        对文化散文的学习,如果只停留在鉴赏层面上的话,我觉得这还是不够的。尽管这样的文章写得很漂亮,它终究还还只是一堆文字,除了让我们了解中国文字美外,对于现实却未必有多少意义。而如何将书本文化和区域文化结合起来,一直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上不断深思和探究的问题之一。很高兴,李超英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在课堂最后一个环节“体味文化,走进金乡”里,李老师通过让学生对都江堰文化的学习和探究中,恰当的引出了“你觉得金乡有何文化古迹最能代表金乡的?”这让学生原本高昂的学习氛围变得更为浓烈。对于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学生自然能如数家珍般的列举金乡地域的文化古迹,如狮山抗倭遗址、古城墙、文昌阁等。但也有一些文化代表是身处其中的学生也没有意识到的,这时李老师补充的方宅、砖花雕墙等代表民间的艺术文化就填补了学生在文化认识上的空白。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自己身处的这个城镇也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宝地,其情感就可见一斑。而接下来的练笔作业“请模仿余秋雨的行文笔迹,介绍金乡的风土人情”就顺利的将文本和现实结合在了一起,又有效的对学生地方情感进行了教育。
        我觉得,李超英老师的这节课上很成功,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非得挑刺的话,我就浅薄地谈谈我的建议:
        第一、课堂上老师应注意对学生评价用词,避免单一化。我注意到无论在对个别学生的回答或集体回答,李老师给的评语都只有“很好”一句。这样的评语过于单一和格式化。在一堂活跃的课堂中,我们教师的评语最忌讳的应该就是单一化。我觉得对评语应更多关注学生答案的本身,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适当的评价。
        第二、对学生的朗读应提出要求并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课堂上教师应该多准备些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得入情入境,津津有味,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教学目标。
        第三、课堂上教师要有更多的全局观点,避免造成对某部分学生特别是后排学生的冷落。这样我们就可以引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我们课堂的学习中来。
        无论如何,总的说来,李超英老师的这堂课,让我更多看到的是新课程引领下成功的示范,其中很多是值得我们同辈教师虚心学习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