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的探究—《蒙昧中的觉醒》教学实践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8期   作者:邬玉娥
[导读] 2009年学校开始推进新课程改革以来,迄今为止从未停步。
        邬玉娥
        内蒙古乌海市第六中学 内蒙 乌海 016000
        2009年学校开始推进新课程改革以来,迄今为止从未停步。十几年的改革期间,不断探索、不断碰壁、不断反思,笔者也在这期间不断收获、不断成长。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改革的进程,日前笔者与课题组成员制定了问卷调查。从课堂观察的关注点这两张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图可以看出,教师在观察课堂时,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希望了解到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活动。由此可以分析出大部分教师比较认同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这一理念。根据课堂观察中发现问题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还是以传统教学为主,也就是说,虽然认同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这一理念。但对于怎样才能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还是比较迷茫。这一点也就成为了目前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教师关注的焦点。
        在探讨高效生本课堂教学模式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将学生的主体性完全呈现出来这一问题时,奥苏贝尔的一个观点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指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对这一观点仔细推敲之后,笔者认识到,情景创设、问题引领、小组讨论等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但帮助学生解决的只是一些教材中呈现出来的比较浅显的知识点。而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都是教师直接讲解,将教师内化的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并没有将重难点中体现的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之所以没有建立这样的联系,是因为教师忽略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思维水平,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没有考虑到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学习者对已有概念的理解程度。只是把自己认知结构中的概念及自己对概念的理解换一种方式告诉学生。是由填鸭式变为牵羊走,至于往哪走,为什么走,学习者一无所知,学习者获得的依然是教师预设的知识,并不是自己的实践、感悟,并不是体验所得,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获得。所以,并没有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些重点、难点也就没有内化。以往教学内容中,有些概念对老师来说比较简单,容易理解,但对于没有生活和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这些概念就非常难理解。比如: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生产力、生产关系、道德等等这些概念。在高效生本也就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的课堂中,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使学生完全发挥主体作用,理解这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就成为思考的重点。在《蒙昧中的觉醒》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这一思考进行了探索。
        在《蒙昧中的觉醒》的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进行导入,先播放了古希腊悲剧大师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这一神话故事。内容是俄狄浦斯是忒拜国王子,雅典德尔斐神谕预言他长大后会“杀父娶母”。为避免预言成为现实,俄狄浦斯历尽艰辛与周折,但最终还是未能逃脱“杀父娶母”的厄运。笔者请学生根据这一神话故事,概括说出这一故事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许多学生如笔者预期的一样,能够分析出当时古希腊人普遍认为神能够主宰一切,是世界的中心。
        接着,笔者又给出三段材料,请学生根据材料思考古希腊人关注的对象有何变化?通过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学生思考问题时,Y老师给予必要的引导。正如笔者预期的那样,大部分同学答出了三则材料反映的古希腊人关注对象由神到自然到人的变化。

之后,笔者马上追问引发学生新的思考,为什么在BC5世纪时古希腊人开始关注人,这时期的古希腊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笔者一方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智者运动兴起背景的这一段材料,另一方面播放古希腊地理环境,帮助学生思考。随着智者运动兴起的背景这一问题的解决,课堂教学进入学生自主学习最难突破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教学,笔者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苏格拉底这一小节内容,并按小组讨论归纳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正如笔者预期的一样,小组讨论后,学生能够归纳出苏格拉底哲学观点。但当笔者进一步提出问题,“怎样理解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时”,学生都看着老师不说话了,这时笔者抛出了“助产术”。
现在请大家思考这些问题:
教师:“你会随地吐痰吗”?
学生一起表露出厌恶的样子说:“不会”。
教师:“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有的人会去做的,你也可以这样做的”。
学生:“不能随地吐痰,因为会把自己的疾病传播给别人”。
教师:“为什么有的人会这样做呢”?
学生:“那是因为他不懂的病菌相关的知识。哦,老师,我懂了,只有懂的相关的知识,才会有相应的思想道德观念,才会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正义、节制、勇敢等都是美德,只有懂得相关的知识,才能做到正义、节制、勇敢,因而美德即知识”。
教师:笑着说,“我也是这样理解的”。
        学生恍然大悟。教材中最难理解问题也就解决了。接下来的教学将已经展现出来的知识进行比较,进一步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了知识的整体性。
        这节课学生觉得很快就结束了,从学生的表情能够看出,学生从这节课中收获很多。这节课通过“助产术”层层设问,与学生日常经验相联系引发学生思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较容易的解决了教学内容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问题,因而笔者考虑是否能将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但经过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助产术”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用罗素的话说,“助产术”只适合于提问某些问题,而不适合用问答的方式推导不出来的经验性知识。罗素举例说,用显微镜看到的细菌能传播疾病,但这种知识很难用问答的方法就能从一个本来对此一无所知的人那儿推引出来。“助产术”这种方法所适应的乃是那些我们对之已有足够认识的知识,而可以达到正确结论的事物。也就是说,这种方法有利于增进逻辑的一贯性,当其目的是为了发现新事实时就行不通了。《蒙昧中的觉醒》这一节中,智者运动兴起的背景距离学生的生活非常久远,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储备量非常少,所以很难通过“助产术”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如果采用“助产术”进行教学,有可能又成为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甚至会出现问而不答的“难产”局面。
        课堂是海洋,有无数的宝藏,课堂也是灵活多变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就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方法也会不同。没有哪一种方法是唯一的、万能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总之,顺应新课改的要求,不断思考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方法的探究永远在路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