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超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街道河海幼儿园
摘要:名画欣赏是美术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美工区开展名画欣赏活动,是幼儿感受美、体验美、提升审美情感和表达的重要途径,其独特的价值和视角以及鲜明的情感表达特点,深受幼儿喜爱。本文将从美工区名画欣赏的现状出发,采取适宜的策略,优化分享交流,真正发挥名画欣赏的价值。
关键词:现状:指导策略;交流分享;再思考
世界名画是极具鲜明色彩和个人情感的作品,充满了想象、感知、创意等思维特点,色彩、造型、构图等艺术手法,刺激幼儿原有的认知,从而引发内心的思考和创造。美工区是幼儿自由感受和创造的重要平台,是情感表达表现的重要载体。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要求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并鼓励幼儿接触、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进而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美工区作为集体教学的重要时间和地域补充,在幼儿审美、表现美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美工区名画欣赏活动的现状
笔者通过园内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工区名画投放随意、指导高控、分享肤浅等情况。世界名画的派别众多,包括立体主义、野兽派、印象派等,但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适合幼儿。不能因为名画的作者和名气来投放,反而适得其反;教师在指导幼儿过程中,往往处于高控制,忽略了幼儿自身对名画的情感表现;在分享时,提出的问题过于模式化,比如是什么?想什么?还有部分教师过分关注作品的色彩、线条、形状,忽略了作者背后传达的情感,停留在画的绘画技巧上。
二、美工区名画欣赏活动指导策略
(一)投放适合幼儿的名画
世界名画的时代和作者都有各个时代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适合幼儿。幼儿生理和学习特点的限制,对作者表达的情感不能完全理解。只有与幼儿生活经验和发生共鸣的作品才适合幼儿。3-6岁的幼儿喜欢形象生动、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有视觉冲击力、有故事情节的画作。比如梵高的《向日葵》,幼儿生活中有向日葵的前期经验;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能引发幼儿回忆自身生活等,这样的名画欣赏成为幼儿美术活动的一部分,也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解读作品。
(二)多感官刺激获取审美体验
在教师传统的认知中,美工区就是布置作品,让幼儿欣赏感受,然后表现创作。其实,我们转变一种思路,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幼儿运用的感官越多,对事物的体验越多,感受越丰富。比如PPT展示名画,更加清晰、有层次;幼儿与名画对话,教师与幼儿一起合作,选择名画中的故事进行演绎,辅助幼儿完整对名画的理解,激发创造力;加入音乐的元素,幼儿在欣赏《盲女》作品时,幼儿蒙上双眼,在舒缓的音乐中感受自然与宁静之美,还可以玩“盲人过桥”的游戏。
教师创设的多感官刺激,虽不能保证每个幼儿都能有深刻的体验,但是能够刺激幼儿对名画的思考,并对名画的色彩、构图产生思考。幼儿在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之后,在表达和创作时,会表达出原有经验的层次和差异。
(三)跳出区域空间的限制
《指南》明确要求教师必须经常带领幼儿接触大自然, 让幼儿在观察花鸟树木等活动中更好地理解、欣赏艺术作品,进一步增强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也提出,要解放幼儿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我们可以带幼儿走进大自然,去体验名画带来的情感刺激。比如吴冠中的国画作品《树林》,我们就可以带幼儿去大自然感受点、线、面组合表现的树林的美。
(四)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
幼儿在经验和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用一些适合自己的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这种符号不一定局限在绘画,还有撕、贴、剪,揉、搓等多种方法的表现手法,比如手工和泥工。幼儿的个性差异和阶段性,决定了表现形式的多种多样。教师一定要正确认识、引导幼儿的表现形式,甚至有的幼儿会用故事、游戏、肢体动作来表现。
三、美工区名画欣赏活动分享交流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丰子恺认为美术欣赏的过程是:第一诉于感觉,第二发生感动,第三感情移入,第四美的判断,第五美的批评。在幼儿感受和表达之后,会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这不仅是情感思维的碰撞,更是方法的相互学习和影响。幼儿会把自己的作品与同伴的作品进行比较,比如造型、色彩、线条、构图等,从中发现不同于变化。
在教师的观察中发现,幼儿不太注重作品形式的结构,更多关注作品内容,这也同时反映了每个幼儿审美理解和感受不同。在分享交流的环节,教师只需要让幼儿说出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即可,从情感的角度来支持幼儿对作品的判断以及自身的表现。或者老师可以问孩子,如果你是画家,你会怎么画等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发幼儿重新思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应重视环境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幼儿初步感受并喜爱生活中的美。分享交流是幼儿提升名画欣赏内涵和价值的重要环节,在分享交流之后,教师一定要在美工区开辟一块作品展示地,把幼儿的作品呈现在区域内,践行环境影响幼儿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这种无形教育资源的价值。幼儿在自由时间会到美工区再次欣赏,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二次感受。
四、美工区名画欣赏活动再思考
名画欣赏活动是建立在幼儿自主、自愿的前提下,千万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强压幼儿去欣赏创作。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幼儿认识每个人的想法和感受都是很重要,都是正确的,需要大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幼儿表达形式的多样性,让我们明白了名画欣赏的价值,不仅仅局限在名画本身工具性意义,还包括幼儿欣赏名画之后的情感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比如唱歌、舞蹈、肢体语言、故事、游戏等形式,即名画欣赏的多元价值。
教师对区域的传统理解往往会局限支持手段的单一性,比如美工区提供音乐、PPT、视频等资源,都是辅助性材料,打破美工区绘画、手工的概念,以多感官刺激为目标,支持幼儿行为。美工区投放名画,是实现艺术领域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的一种手段,不是唯一。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我们要创造机会和条件,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基于幼儿情感表现与表达的名画欣赏是我们要遵循的原则,让我们一起为幼儿感受没、表现美、创造美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晓艳.幼儿园名画欣赏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早期教育·美术教育,2019(09)
[2]张少雅.幼儿名画欣赏活动的问题及对策[J].幼儿教育研究,2018(03)
[3]朱留英.幼儿在名画欣赏中的多样性评价[J].学前教育,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