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人间大爱 体味家国情怀            ————我这样教《苏武传》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8期   作者:陈艳艳
[导读] 说到家国情怀,我们最早接触并认知
        陈艳艳
        黄石市第三中学
    说到家国情怀,我们最早接触并认知,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些璀璨的文学作品中流淌着生生不息的精神,从小便养成了我们每个人的家国情怀。《苏武传》是抵御外敌,守护国土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仍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引导学生学习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突出鲜明的爱国主题作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当然,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基于以上考虑,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下: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感悟苏武积极对待困难的人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内容:
1了解作者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积累课文中基本的文言基础知识。
2把握历史事实,把握文章的结构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品味作文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我把《苏武传》教学过程设计为三节课,以下是第二节课的若干环节:
一、导入:
        有一个人,他让信守“史家”笔法、平实客观、冷静翔实地照录史实的史学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禁不住抒发钦敬之情。有一个人,他以一座丰碑式的形象永恒不倒,千载而下,依然以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感动着炎黄子孙!他就是——北海牧羊19载节操不改的西汉使臣苏武。
二、由本小组同学为作品情节设计四字小标题,理清脉络。
三、课文解析。
(一)选材:苏武活了八十多岁,而《汉书》中只重点写了十九年,即出使并羁留匈奴的十九年,在这十九年中,又选取了几个典型场面浓墨重彩的描绘,因为这些能突出表现其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板书)这是八十年间最精彩的人生篇章。
(二)如何理解苏武的自杀行为?
1、找出原文。
2、分析:“重负国” “屈节辱命” “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
3、苏武自刺一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板书)
四、分角色朗读卫律、李陵劝降段。
1、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方式和说辞有何不同?为什么?
2、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五、用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人,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板书),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
六、北海牧羊——贫贱不能移
七、有人认为苏武以国家利益为重、气节高尚、忠贞不渝,也有人认为苏武表现出来的是对汉武帝的愚忠。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进行阐述。
   小结:苏武身上体现出来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坚贞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都是不容置疑的。    
         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式和学案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上,有这样的一幕,呈现如下: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苏武在他人生的三个重要关口是如何表现的,班固正是抓住这个来刻画苏武的形象。
        ……
        师:对,其实就是杀鸡儆猴,是吧!卫律劝降失败之后,匈奴开始对苏武进行精神上的折磨,幽禁流放。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6段,思考:面对艰苦的考验,苏武是如何顽强的活下来的呢?
        (生自由朗读后)
        生:幽闭大窖中时,“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被流放到北海之时,苏武“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师:是的,这段文字中有一个细节描写,表明苏武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大家找到了吗?
        生:“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师:正是这种坚定的爱国信念让苏武战胜困难,顽强地活下来了。既然精神上没有摧垮苏武,匈奴又派谁来劝降了呢?
        生:李陵
        师:作为老朋友、老同事,李陵又是如何劝降的呢?请大家小组讨论
        (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
        师:好,哪位同学来说说你们组的看法
        生:李陵和苏武聊天叙旧,说道“前长君为奉车……”。
        生:李陵打感情牌,他还告诉苏武家里的情况。
        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张胜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自作主张,说明他无谋;遇到威逼之时,赶紧投降了,说明他贪生怕死。而苏武则不同,苏武遇到特殊变故,先想到的是国家;遇到威逼之时,不为所动。
        生:卫律作为一个叛徒,对苏武的自杀很是吃惊,因为对他这个卖国求荣的人来说,不明白苏武为什么要自杀,可以看出苏武的忠贞。
        生:李陵在劝降失败后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他也被苏武的忠诚感到自己的羞愧。
        师:是的,就连匈奴的最高首领单于也被苏武的气节折服。在多重对比中凸显了苏武怎样的精神呢?
        生:忠贞不屈,坚贞不渝,视死如归,以死报国,坚忍不拔等。
        师: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一句诗“白发丹心尽汉臣”,此时此刻面对这样一个精神崇高者,你有没有被震撼到呢?有什么样的感触呢?
        生:“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这是一个永远的苏武。
        师:同学概括的很好。让我们在对联中结束今天的课堂吧!上联是:风吹白节,为彰天道赴朔漠。下联是:雪拥丹心,不违汉志誉满裳。好,下课!(下课铃响)
        回想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是一堂充满家国情怀的语文课。
        我把《苏武传》设计成了一篇精读课文,因为它适合学生阅读赏析、拓宽视野。我在设计上视野开阔,一方面立足于品味文章在塑造人物上的高超技巧;另一方面,又试着跳出课文,力图用更现代的眼光来审视苏武,培养学生与时代相协调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立德树人。在问题讨论环节让学生对“民族气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翻开语文书,《苏武传》这盛开的思想花朵,展现出人性之美,让我们身处纯粹的精神家园。这精神家园,正是“立德树人”的良好素材。一堂课,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学生的真实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