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有效尝试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8期   作者:黄艳
[导读] 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是小学阶段的重点
        黄艳
        贵州省大方县小屯乡龙洞小学    551607
 
        摘要: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是小学阶段的重点、难点学科,通过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辅助教师进行教学,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综合效用,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辨能力和数学思维。本文也将以此作为分析的切入角度,并提出切实可落地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几点尝试进行探讨,以供老师们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融合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可以增强数学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促使学生更加主动、专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与探究之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可以让学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促进数学教学实效的进一步提升。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就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具体情况来看,不同工具在其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利用信息技术,就应当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唯有了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够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对于其他学科,数学具有非常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针对这门学科具有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形状与声音,为学生展现更具体、更形象的教学材料,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多种感官带入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师没有借助辅助性教学工具展开教学的时候,需要在黑板上演练,演练耗时费力,教师非常容易过度劳累。与此同时,在黑板上板书一些立体图形、统计图表,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致使学生在教师操作的时候不注意听讲,难以实现高效率课堂教学。针对这样一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开辅助性教学,这样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可以完成图画等相关的内容,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
        (二)增强互动性
        对比传统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大比较明显的优势就是可以围绕着服务要素,来改变静态、动态的学习模式,为学生创造互动学习与交流合作的环境。在这样一种学习环境中,就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加强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这样就可以在学生获得相应感性材料的时候,经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就可以从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如,教师在讲解《拼出美丽图画》的时候,就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小组学生在台上展示。在整个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明显体现出互相合作、互相启发,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经过学生的讨论和分析后,就可以获得不同种类的拼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就会产生成就感,在互动合作中不断增强合作意识。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展开的时候,利用信息技术展现这种交流和合作的教学模式,就可以有效的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二、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要利用课堂中的多媒体来为学生努力创设教学情境,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与多媒体的配合,给予学生轻松趣味化的课堂氛围体验。比如,在学习到“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出小兔子分胡萝卜的图片,为学生创设出小兔子举办宴会的情境。

在课堂之初,教师用语言讲述小兔子见面的场景,配以图片的变化,让学生沉浸其中。之后,教师就要为学生提出问题,“晚上,一共来了12只可爱的小兔子,并且每只小兔子可以吃两根胡萝卜,那么,在这个宴会上,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呢?”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展示动态的画面,学生就能够通过沉浸式的情境来进行思考,并结合教材开始运算,加强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
三、巧设趣味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旦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就会集中自身的注意力,更加自主、积极地参与学习、探究之中。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即部分教师往往是借助粉笔与黑板进行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学生则是被动地练习,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低效的,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并未得到有效激发。对此,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精心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内容,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并对知识形成深刻记忆。具体举例来说,教师在讲授关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内容时,一方面可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前准备教具来进行相关展示;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幻灯片来展示更为丰富的案例,帮助学生们能够充分理解抽象的概念,并且掌握知识。
四、善用现代信息技术,巩固练习
        数学题型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去搜集多样题型,改变单一的作业模式,辅以声音、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每天规定小练,题型由简单到复杂,最好是每天一个知识点,巩固基础知识,再有能力提升题,鼓励学生敢于思考,采取多种方法解答,而不要一味地去灌输数学知识和数学理论。学生在各种题型中摸索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迅速准确地解析出问题考查的知识点,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做题效率。课下的练习题,一定去要求学生高效、独立地完成,严禁学生间抄袭。这样,教师就能够知道学生学习的掌握情况,可以在课上重点讲解错题比较多的地方,学生也可以按自己的错题改正,方便以后复习。教师还要定期批改学生的练习,最少一周一次,并通过微信群或者QQ群分享错题集,要求学生进行错题本划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问题转换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低年级阶段,很多学生由于本身的想象能力仍有限,对于抽象的数字缺乏具体概念,进而造成数学问题的理解不佳,影响学习效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来重点帮助学生们进行“抽象性”到“具体性”的转变,引导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数学学科,也有利于夯实数学基础,为未来学习难度更高的知识奠定基础。具体举例来说,教师在讲授关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进行题目展示,比如题目“8-2=?”,可以转化为“卡卡农场的草地上有8只兔子,其中2只兔子去隔壁农场找小狐狸玩耍,那么现在卡卡农场还有多少只兔子”,学生们通过观察动画中离开的兔子并进行数数,能够快速得到答案,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能够逐渐理解不同数字所代表的含义,不断提高数学思维。总而言之,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问题的转换,引导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数学学科,不断提高教学效用,对学生们的成长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有具体的过程参与,会有深度的学习理解,并能在知识的理解中养成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在高效课堂的打造策略中,教师要把握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教学工具的应用,以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同时也在设计、结构和模式上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做出改进,保障学习理解中的思维和思想应用,学生的知识、素养、能力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荣慧.小学数学课堂融合信息技术的实践[J].求知导刊,2020(52):18-19.
[2]吕锦治.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J].江西教育,2020(36):76.
[3]彭兴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深度融合的几点思路[J].中华少年,2019(05):1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