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兢
张家港市泗港实验幼儿园
摘 要:陈鹤琴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参考文献:
[] 苏刚 庄云旭.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J].2008(12):98-100]]。所以,饲养活动也是许多幼儿园重要的课程内容。自然角里的各种小动物不仅为幼儿园带来了勃勃生机,更是带给幼儿接触自然、了解动物的机会。《纲要》中提出:“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大班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对这个世界所有事情都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孩子们对饲养活动也是充满了热情,当然饲养活动也不能止于喂养:在初步创建了饲养区域、制定了饲养计划和饲养制度之后,我们与幼儿共同“走近生命,观察生命,探究生命”让幼儿真切的感受到动物生命的存在,感受到动物的生长变化,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与动物生长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饲养 观察 探究 能力
让幼儿接触自然,关注动植物,感受生命的成长,从而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是很多幼儿教育家的共同观点。自然角是幼儿探究的场所,它再现了幼儿探索事物、解决问题、积累建构经验的学习探究的过程。正如虞永平教授所说“成人必幼须把种植饲养过程交给幼儿,不能包办代替,幼儿园不能剥夺儿与动植物相互作用的机会。”因此,我们应该把饲养的过程交还给幼儿,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究与发现,在活动中鼓励幼儿说一说他们的发现,从他们的发现入手,进行探究,抓住兴趣点,引发幼儿进行讨论与探究,从而进行深入地探究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活动,积极主动的收获知识。
一、共建家园,了解生命的繁多
幼儿通过前期经验的累积,共同探究鱼缸中所需要的材料。一个好的饲养区,动物种类一定是丰富的。在这里,幼儿通过对多种动物生长和生命历程的观察,很容易感受到生命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虽然我们仅仅只是建设了鱼缸这一饲养区,但在鱼缸中也要尽可能提供丰富的种类。通过前期活动和幼儿共同讨论,探究鱼缸中饲养螺蛳的必需品,孩子们通过观看视频,询问父母长辈,查阅资料等方法,了解材料,并说明这些材料是必需品的原因。如:视频中看到螺蛳生活的水里都有水草,螺蛳的存活需要植物,因为植物能提供他呼吸的氧气。由此,帮助幼儿初步建立动植物相互依存的观念,认识到生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引导幼儿形成初步的生态观,对幼儿而言,最基础的生态观念就是按自然规律开展饲养活动,尊重自然,尊重生命。这也是幼儿园开展饲养活动最深刻、最长远的价值追求。
二、支持观察,发展自主探索能力
在饲养的初期,幼儿对于螺蛳的一切都是充满好奇的。碰了一下,螺蛳怎么缩起来了,为什么越缩越往里?螺蛳好臭,它是不是死掉了?我看到了,它还有触角,触角有什么用呢?这些问题都是探究的开始,孩子们提出了问题,大胆猜想,通过各种自己能够想到的方法,查找资料,找到问题的答案。在饲养螺蛳的活动中,孩子们作为活动的主人,自发的进行观察与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尝试解答问题,遇到困难时幼儿会主动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的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通过自己的观察,看到了螺蛳这一动物的外观特征,生活习性,还不断的为孩子们树立自信心,收获成就感。
三、捕捉问题,提供探索的契机
幼儿具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对一切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饲养活动中,很多能够引起幼儿兴趣和注意的事物或问题,都是可以引导幼儿进入深入探究的契机。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千万不能熟视无睹或直接告知答案,而是重视这些问题,关注他们的兴趣点,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的全过程,让饲养活动变成自主自愿高兴的事情。
在常见的饲养活动中,喂食是孩子们都非常乐忠于展开的活动,那在饲养螺蛳的活动中,螺蛳需要喂食什么呢?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我们通常查阅资料可以很简单直接的给予孩子他们想要的答案,但是这个答案是我们的方法得到的,而非孩子。所以我们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他们有了很多不同的猜测,接下来我们一起观察探索鱼缸里有没有螺蛳的食物。没过多久,很多孩子就发现螺蛳喜欢待在小叶子上,小叶子是不是螺蛳的食物呢?等螺蛳离开小叶子的时候,我们发现小叶子的颜色变了,有可能是他的食物,再查查资料确认一下呢,确是我们查到螺蛳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茎叶、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等。这样一个小小的螺蛳的食物问题,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假设、观察、假设、验证的方法得到答案,这也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不仅得到需要的答案,更了解了科学探索的方法。
四、有效帮助,提高探索的能力
《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开展饲养活动,先要创设良好的饲养环境。我们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设置饲养区,并且营造温馨的氛围,邀请性的环境引导幼儿更乐于来到这里,更乐于进行观察探究等活动。
(一)根据实际情况和探索进度,陆续投入物质需要
在饲养活动中,孩子们的工具也是随着活动的深入而逐渐增多。刚开始饲养时,孩子们会用纸和笔记录螺蛳的外形特点,随着记录的一步步细化,孩子们会想要能够看到他更细致的样子,这时我们就会根据他们的进度提供放大镜。当然也会有孩子想要看看他们的大小,比比我们的螺蛳哪个最大,这时他们就会需要尺子,到底什么样的尺子呢?还是请他们自己选择,不同的尺子,我们会有一些不同的测量方法,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解决了自己的观察需求,而且巩固了各种使用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更好的推进探究活动的展开。
(二)把饲养活动融入一日活动,做好饲养记录,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根据动物的生长特征制定饲养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案,并将饲养活动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将饲养活动分布在一日活动中,孩子们在细心照料的过程中,会更加了解螺蛳的一些生活习性,包括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样的环境、怎样繁殖后代等。此外,记录是帮助幼儿更好的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所以在饲养过程中,为了帮助幼儿有效记录,我们从个数、分布情况、大小等方面入手设计记录表。幼儿根据记录表进行分析,从而感受螺蛳的生活习性,以及成长变化。
(三)家园沟通,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
饲养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和支持。我们利用校信通、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开展饲养活动的意义,以此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长为此积极地配合幼儿园和孩子开展饲养活动,在家里也会问问孩子小螺蛳上的发现,帮助查找资料等等。这样不仅帮助孩子满足他们的探究需要,也提供了家长与孩子的亲子交流。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就是科学家。“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他们从一出生就开始不断地探索周围世界,建构自己的知识,幼儿的科学探究,是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对幼儿来说,感受和了解生命是从具体直观的种植和饲养开始的。而幼儿参与布置饲养角,在日常活动中进行饲养,我们在饲养过程挖掘教育契机,帮助孩子们发现问题,然后通过适时地引导,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获得知识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