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嘉莉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金城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幼儿期是生命发展的重要阶段,正处于创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和发展儿童的科学探究能力。《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孩子的科学学习是在引导孩子探索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解决生活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幼儿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孩子们能够获得足够的感性体验,并且促进孩子们的形象思维发展。本文探讨了幼儿园科学活动有效开展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 科学活动 有效组织 氛围 兴趣 生活
科学现象丰富多彩,神奇有趣,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最主要的是能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帮助孩子积累经验,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老师要设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儿童科学探索能力,发展儿童智力。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班级交流氛围,让孩子敢于探索
《纲要》指出:儿童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注重激发儿童对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交流氛围,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儿童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交互中,他们容易形成创造意识,有利于孩子创造和实现自我。
首先,教师要主动善待孩子,成为幼儿可靠的交流伙伴。比如我们可以摸摸孩子的头,放下姿态,仔细倾听,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心理机会,同时,积极参与孩子们的讨论和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伙伴式师生关系,给孩子们以安全感,在轻松无压力的状态下主动与老师交流。
其次,要设法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们能够经常性地进行讨论和交流,老师要做到耐心倾听孩子们的回答,并认真回答孩子们的提问,帮助孩子解决一些科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积极鼓励孩子大胆探索。
第三,给孩子犯错的权利,允许他们“破坏性”学习。鼓励他们做出不同的言行,尊重每个孩子的观点和兴趣。
二、精心设计,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乐于探究
科学始于好奇心。幼儿园的小孩子大多好奇、好问,所以,我们在组织科学活动的时候,切忌不能盲目、随意,我们必须多动脑筋,精心设计,激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
1.善于把握孩子的心理特点,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出发。比如在《有趣的尾巴》的教学中,笔者谈到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孩子们自然地产生了学习兴趣,边描述边模仿动物的外貌和动作,接着我还创设了小动物和小朋友捉迷藏的游戏,不是把尾巴藏在里面,而是把尾巴露在外面,这样孩子的兴趣自然转移到对动物尾巴的关注上。
2.深入分析孩子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同班级的孩子在学习上有一些差异。在组织科学活动时,要认真研究儿童,根据儿童的实际发展和班级活动设施的现有条件,组织适当的活动。当我们遇到一些教学活动中,孩子的实际能力水平达不到或现有设施水平达不到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设计上,适当灵活进行变通,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例如,笔者在设计《会变的月亮》科学活动时,为了克服没有“月相变化演示仪”的实际问题,我采用了让孩子观看“月相变化”动画演示的教学方法,考虑到使用其他不同的球可能会给孩子带来错误的理解,让孩子在看到满月时指出月亮在哪里,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并通过相互交流和观察,对月相变化的原因有初步了解。
三、教给孩子探索方法,让孩子学会探索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教学要注重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帮助幼儿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因此,在组织科学活动时,要注意教会孩子一些初步的科学探索方法。
1.让孩子们仔细观察。现代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类智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发现和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疑才会去“思”,有趣才会行动,孩子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好问,他们一般都会积极地去观察有趣和可疑的现象和事物。例如,在组织“动物的保护色”科学活动时,笔者展示了一张枯叶蝴蝶的图片,问孩子你从图片中发现了什么,孩子们看了看说:“发现了一片枯叶”。很明显,孩子没有学会仔细观察,然后我说:“是的,它看起来像一片枯萎的叶子,但如果你仔细看,你会发现新的内容。”通过仔细观察,孩子们发现了触角,像头一样的东西,有些孩子认为它不是叶子,它是一种像蝴蝶一样的小动物。我立刻告诉孩子,那的确是一只看起来像枯叶的昆虫,它被称为“枯叶蝶”,同时,我告诉我的孩子们要学会仔细观察,这样我们才能发现新的东西。
2.让孩子学会记录。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基本的写作技能,但是他们就不会记录吗?答案是不定的。《指南》中指出“引导孩子通过拍照、画画等方式,保持和积累有趣的探索和发现”,比如在组织科学活动《会变的月亮》时,为了让孩子对月亮的变化有一定的感性体验,在活动前的一月,我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月亮变化记录表,鼓励孩子们通过画画来记录他们看到的月亮。孩子们很感兴趣,记录得很真实,由于天气不好没有看到月亮时,学生也在记录单上画上了天气符号。再如,在引导孩子观察植物生长时,每周可以用花盆中的标尺在刻度上画线,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四、注重活动的拓展,争取家长的支持,让孩子善于探索
《指南》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伙伴,孩子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比老师多,孩子在父母面前是最轻松的,父母应该是孩子最信任的沟通伙伴,因此,要使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更显著的发展,仅靠教师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作为一名教师,要积极向孩子家长宣传科学教育知识,共同努力,全面教育孩子。
例如:在一节示范课中,笔者让儿童按要求把图片贴到黑板上,利用的工具是一些磁性扣,这时,有的孩子没有贴图片,而是玩起了篮子里的磁性扣。老师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便引导说:“孩子们,为什么磁性扣能轻易地把图片吸到黑板上呢?我让孩子们下课后和老师一起探究,现在图画宝宝已经有点急了,我们先送他们回家吧。”听到老师的话,孩子们高兴地拿起磁性扣,把图片贴在了黑板上。活动一结束,笔者在活动区为孩子们提供了磁铁和各种材料:有铁制品,有木棍,还有布料和泡沫等,还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小碗,里面有筷子、小勺子和磁铁,还有别针、回形针和纽扣,孩子们通过实践,感到磁铁是区别铁制品和不是铁制品的最好工具,也是最佳的方法。同时,孩子们在玩磁铁时会发现,同一个磁极互相排斥,相反的磁极互相吸引。在活动区,儿童有足够的动手时间,在活动中,我不直接指导,相反,我强调孩子要通过物质与孩子的互动,发现、思考、解决各种问题,注重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五、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孩子的生活,体现教育内容生活化
教师在安排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时,应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选择儿童生活中常见的、能引起儿童兴趣的、易操作的、易懂的内容。例如:洗手时,向孩子渗透一些卫生知识;在进餐时渗透一些与饮食有关的内容等。
总之,幼儿期是生命发展的重要阶段,正处于创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和发展儿童的科学探究能力,我们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机会,让孩子切实参与探究活动,以多种方式和形式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孩子敢于探索、乐于探索、善于探索、经常探索,真正体会科学探究和成功的喜悦,为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茜,浅谈开展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综合版),2018(10).
[2]卢贤,从实际出发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探讨[J],成才之路,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