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校田径课改革关键 因素分析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8期   作者:李洋洋
[导读] 田径是世界上最为普及的体育运动之一,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运动项目
        李洋洋
        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  230011

        摘 要:田径是世界上最为普及的体育运动之一,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运动项目,一直被誉为“运动之母”。无论在任何阶段都是体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然而在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高校田径课越来越受学生们冷落,通过调查研究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我省部分高校田径课进行了调查研究。

1.1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客观认识程度不够
        在我省高校田径课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方式依旧沿袭传统模式。在田径课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运动成绩的提高, 虽然学生们的运动技能跑、跳、投等技术得到普遍提高却是以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与热情。学生在课堂的情绪过程以及情绪体验都被教师所忽视, 也忽视了怎么样运用田径运动来达到运动健身的目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我省高校田径教学过程中很少体现出来, 只是靠在课堂上的短短时间是不可能达到田径的健身作用的, 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也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 也无法围绕“健康第一”的理念进行田径课的教学。没有良好的基础故“终身体育”的目标也无法实现。
1.2 学生求新求奇迫切,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高校学校体育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田径选修课教学也应该如此,田径选修课教学受到诸多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现代教育环境不断发展与变化,在走访交谈过程中发现现如今学生们不仅对体育的要求变高了。需求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从小学到高中由于对田径考察较多且中小学对其他项目接触较少。而现如今对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的喜爱程度如颇高如健美操、体育舞蹈、轮滑、滑板等。田径项目其技术结构特点主要为跑、跳、投的单周期的重复运动。其训练练习方法也是学生不断重复。导致了田径运动的趣味性严重丧失,而与这一时期的学生追求时髦、不愿被束缚的心理特点相悖。另外访谈中发现,目前高校的田径课在内容上很少发生变化,高校期间接触的田径课与技术与之前接触的大有的相似之处,如果不增加田径的趣味性,就会导致学生们对田径选项课教学的兴趣持续下降甚至消失。
1.3 教学教学方式陈旧, 缺少对学生的兴趣及个性的培养
        在调查与走访的各所高校田径课上课内容基本一致上课程序也是一样很少与现实相结合只是纯粹的运动技能。上课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准备部分基本千篇一律都是跑步和徒手操。基本部分为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独自练习为主。这样的技术训练为主的教学教师其实很辛苦, 课上的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讲解要领、在做, 学生也努力的练习和训练, 大多数教师缺少对田径教学的现实适用性思考, 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本身缺少趣味性的田径课丧失了那些仅存的娱乐性,一些田径运动的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很少被发掘。 教师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运动技术, 使运动成绩提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大大限制了学生本身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的发挥, 这其中培养的一些体育专业学生在之后的工作也会按照这种模式, 一代又一代, 导致田径教学。同时, 这种模式造成田径教学改革困难重重,也缺乏创新的能力,不但如此这样的方式会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懒惰思想。

据对高校田径课老师调查, 其教案写上一次就基本不用再写, 教师上课普遍一致缺少创新精神,而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自身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对学生的兴趣也视而不见。用统一的方法进行上课教学缺少个性培养。这种田径教学方式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教师缺乏创新精神, 无法与“终身体育”相接轨学生也只是应付教师上课,完成相应的课程,课余基本不会去复习和训练。
1.4 田径考评体系不健全
        田径课程考评缺乏合理的考评体系。我省的考评方式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定达标线、测定最终的运动成绩,主要表现在时间、远度、高度等。而这些运动成绩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但是这种考评方法也存在其片面性, 不能全面且客观的反应学生综合的实际情况。由于田径运动成绩受由遗传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而课程少学生课余很少练习。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运动成绩, 从而使普通大学生因为进步缓慢而体会不到成功的乐趣丧失对项目的兴趣。
1.5 学生自身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 调查中很大一部分为独生子女, 苦活和累活均由家长承担, 即使是较为贫苦的家庭孩子也受到很大程度的爱护,使孩子多多少少有点娇气。田径的技术特点要求学生要不断练习,坚持不懈长期的不断努力。而学生们普遍存在怕苦、怕累、怕晒的心理。一部分学生认为田径运动学习后实用性不强, 在课外无用武之地, 都没有没有意识到田径运动所带来的价值与功效。现在学生普遍有不耐烦、急功近利的思想, 现如今在校评优、评奖学金加入了体育成绩。而要想在田径课上取得好成绩不仅要求先天遗传条件好,还要求学生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练习,出于这方面学生也有普遍选择难度较低的,素质要求不高的休闲运动项目。
2.2建议
2.1确立正确的田径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现代田径教育指导思想应该由传统的学生生理上的提高转变为学生生理、心理、及社会的共同发展,发展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不在单单只是教学的唯一目标,还应有健身、健心、社会适应甚至于娱乐等各种功能。
2.2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根据“ 以人为本”的理念来选择大学田径课的教学内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促使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还要考虑学生在技能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要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有用。
2.3 在教学方式上使训练方法多样化, 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一定的程度上保留田径项目的基本技术结构不发生质变, 将原有的项目进行科学的组合、拓展, 也可以适当降低其操作难度, 增加田径课的健身性和积极性。可在田径课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适当增加一些辅助技术及热身的体育游戏, 放宽体育游戏过程中的规则, 使游戏的趣味性和田径本身项目特点要求的技术性融为一体
2.4 建立合理的田径课考评体系。合理的评价体系则体现在对学生在田径课内及在课外的综合评价,即在田径课的考评过程中, 不仅要看学生通过接触学习与练习最后得出的最终运动成绩, 还要从学生本身的客观先天条件、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来准确评价学生的上课的最终效益。综合评价的目的在于由过去的单一看最后的客观成绩,发展成学生努力程度、平时的训练程度、及先天素质,社会等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考察。
参考文献:
[1] 毕红星.我国部分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改革关键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76-78.
[2] 庄容,戴平.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现状及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2)
[3] 周天华.我国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J] .辽宁体育科技, 2006, (2):65 -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