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姣
蚌埠高新教育集团第三实验小学 安徽 蚌埠 233000
摘要:我们常说:没有问题就没有真学习。一个只看得见教师的课堂并不是学生真学习的课堂。真学习的课堂上是以学生的真问题为驱动的。让学生从能提出问题中触发探究的欲望,在探究的过程中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达到深度学习。敢问、会问、善问不是学生天生具备的,需要教师长期的培养。教师从情感、专业等多角度寻找策略思考、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关键词:新课标;以生为主体;提问;意识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以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如何体现“以生为主体”呢?
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对他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有自己的观点,愿意为其深入探究,加以证明。教师安心于指导和辅助的角色。这样的课堂会是学生喜爱的课堂,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的课堂。
如何为学生营造这样的课堂呢?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呢?如此,学生在课堂上敢问、会问、善问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巧妙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提出问题也是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体现,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课前预习中,提出问题
以往的数学课教学,我们喜欢保持一种神秘感。倾向于不让学生提前感知和预习,好似这样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其实,课前预习如果完成得好,也可以理解为对学生自学意识和能力的一种培养。课堂依然会保持新鲜感,这个新鲜感更多地体现在了答疑解惑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再浮于表面,而是有了更深层次地体验探究。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一课时,笔者考虑到“倍”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新名词,所以提前布置了学生预习,并提出了预习要求:“在新课页面上提出问题,记录下自己的困惑。”课上,学生们提出了自己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列举如下:
生1:什么是倍数?
生2:根据图,为什么说是3倍,不是2倍吗?
生3:为什么用除法?
生4:“倍”为什么没有单位?
生5:如果除不尽,还有倍数关系吗?
仔细品味学生提出的问题会发现:这节课的重难点都被学生们以问题的形式体现出来。本节课教师就根据这些问题开展教学,水到渠成地解决了课中的重难点,同时这种教学形式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发展。
预习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找出知识中的困惑,以便在课堂中做到有的放矢。问题的记录和提出是一个再思考的过程,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
二、单元题讨论中,提出问题
以往教学中,我们更多地关注着一节课的知识点。会以所有学生对这一知识点“零认知”为起点进行教学。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很多学生是有提前认知的,这多来源于家长的提前教授。但一般他们会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这恰恰可以为我们创造一次针对单元课题的提问形式。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在这一单元教学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师:“这是我们即将学习的单元。
看到单元题,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现场提出了如下问题:
生1:这里的两位数只是整十数吗?
生2:这里的三位数只是整百数吗?
生3:“乘”采用什么方式“乘”?怎样乘?
生4:“0”为什么乘任何数都等于“0”?
生5:整数相乘,就是在末尾补“0”吗?
…
有了问题的引领,学生上课情绪更加高涨。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的“问”就是在他们“知其然”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后而产生的。对于学生已有认知的了解,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大胆放手,允许提问,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以旧引新中,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是知识的系统性和新旧知识的连贯性,新知与旧知会存在某一连接点,抓准连接点,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迁移,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生制造冲突点,让学生自然而然提出问题,引入新知。
笔者在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有如下尝试。
(前提:学生已学会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类型)
师:关于《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学习,还有问题吗?
生1:被除数最高位有余下的数怎么办?
生2:被除数个位有余数怎么办?
生3: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怎么办?
生4:被除数个位不够除了怎么办?
学生这些问题的提出,自然而然的将要学习的新知抛了出来。其后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设计题型,尝试比较算法,学习新知。再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课堂生成中,提出问题。
生成是结构主义的教学方法。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
我们可以尝试在教师“弹性预设”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课堂中生成问题,并解决。这样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中,当教学完分数分子、分母的名称时,学生提问:
生1:“为什么叫分母?”
生2:“为什么叫分子?”
生3:“为什么先读分母,再读分子?”
其后,学生们通过举例子分析,按照他们自己的理解对分母、分子的名字做了解释。并正好延伸到分数的读法,因为“先有母再有子。”
课堂生成中提出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知识中的难点。老师的语言再精彩,都不及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把难点突破。
有人说:“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提问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不断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石文斌.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提问意识."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000.027(2011):69.
[2]陈晓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学习与研究 000.006(2016):161-161.
[3]黎宇勤.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读写算:教师版 (2010).
[4]李佳.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周刊 8(2016):29-30.
[5]金立明.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意识." 才智 21(20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