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成效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8期   作者:张利君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教学工作者理应达成的关键性目标
         张利君
         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  :230011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教学工作者理应达成的关键性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由传统的干预性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化教学,而要完成相关目标,就必须对学生的心理诉求进行探索,利用体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效果,从而能够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体育学习,进而迸发创造力。本文先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学校教学中应用体育训练的方式以及体育训练次数等情况进行调研,借助数理统计建立excel调查表,对相关教师拓展对维持学生心理健康应用的训练方法有效性,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体育教师缺少培养学生体育训练习惯的意识,更多的是让学生在接受口头授课以后在课堂进行训练,而相关的学生心理承受力较差,且常有情绪波动。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提出了相关针对性的改良建议,为体育教师开展训练教学方法提供相关策略的参考。
【关键词】中学体育;体育教学;体育游戏
         引言
         对于教学效果而言,最佳的教学体验应该是学生通过训练项目获得了技能,同时能够获取良好的美感享受,而这就要求教学工作者侧重于协调学生训练时的心理,从而可以身心集中投入于体育学习中,能能够调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训练的技术与技能。心理学中,任务学生完整的心理情况应该是良好的智力发展倾向,可以发现,这些维度都能转化为良好的技能,对于学生的体育训练效果有着重要作用。而基于身心是相互转化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教学,同样是引导学生健全心理特征的重要因素。
         1.研究目的
         近年来,关于学生接受体育训练却出现猝死、情绪紧张以及自杀等新闻甚嚣尘上。从中可以得出的重要结果,不光有学生心灵脆弱等因素,也有相关教师缺乏对学生心理特点与接受能力的关注,鲜少针对性的规划出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训练计划。本研究基于这一背景,旨在通过调研当前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与错位,进而提供有效的方法与策略探索路径。
         2.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选择我市10所中学的30名体育教师和270名初中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自制问卷调查,回收率100%。问卷分为两部分,分别针对体育教师和初中生制定,一份主要调研体育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训练的授课模式、训练频率等情况;另一份主要调研初中生参与训练的心理变化情况。
         2.2 数理统计法
         以软件和excel来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形成对照的数据进行分析。
         2.3 统计学方法
         全都采用SPSS 数据统计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代表百分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教授学生训练的概况调查
         3.1.1体育锻炼方法的种类和使用的频率
         表1体育教师锻炼方法的使用频率对照表
锻炼方法    使用频率    P
课堂训练    8    57.7%
课外训练    4    29.3%
综合训练    2    14.2%
         由表1可知,当前在校内进行体育训练,更多的是集中在传统的课堂训练,教学工作者并没有为学生制定长期训练的计划。


         
         3.1.2 体育锻炼内容来源以及基本组成
         表2体育教师教授学生锻炼内容及其来源
内容组成    内容来源    训练次数    P
球类(足球、篮球)    教材、课本    9    55.3%
休闲类(短跑、骑车)    信息平台    2    12.6%
竞技类(跳远、标枪)    教学组织    5    35.1%
         从表2可知,当前学校内体育教师倾向于训练成绩,并没有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进行良好规划。
         3.2 学生体育训练的心理变化调查表
         
         从上表3中可知,学生在进行课堂训练时,心跳速度波动性最强,且一直上升。反应能力较低,且一直下降,而在进行课外训练时,学生的反应能力最低,心跳速度最快,而这两种训练方法也是经过调研得出的较为常见的方法,由此可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当前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依然受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意识到正确的体育训练对于学生心理变化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相关教学团队也会专门针对体育竞赛组织学生进行训练,然而这种训练是短期的,且具有压迫性,给了学生足够的心理压力【1】。而在开设体育课程比例上投入较少,从表2可以看出,当前的体育教师依然以教材课本内容为主,让学生训练单一的技能,导致按部就班的机械化进行训练。而其二则是因为体育教师本身缺乏专业能力与素养,并没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划分心理影响的维度,更多的只是考察学生的成绩,欠缺对于学生心里数据的分析与评价,无法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4.2 建议
         4.2.1 坚持多元化原则,科学设计锻炼方案
         教学老师必须坚持几方面的原则,其一是在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一直对他们进行高强度训练,他们在剧烈的体育运动后身体不能及时的缓解疲惫,就会减少对体育锻炼的热情,所以要设计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案。
         其二是坚持全面发展的锻炼原则。体育锻炼内容和目标也必须要全面发展。体育锻炼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的体育训练内容:多种形式的训练模式,多种方面的训练项目,多种风格的训练课程等【2】。良好的身体机能有利于学生们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缓解学生们的压力和情感波动。要根据学生们具体的情况把他们合理地进行分组,有针对性的安排训练的内容。如打排球,篮球,掷铅球,跳远等等。开展多种形式是训练项目来增强他们的能力。
4.2.2 加强实践引导计划的设计,探索出多元技能
         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的锻炼都要在体育锻炼中得到加强和提升,每个方面都要能在体育锻炼的内容中体现出来。比如体育锻炼的内容中健美操和瑜伽的环节是为了锻炼学生们身体的柔韧性;长跑中长跑太极拳等项目是为了锻炼学生们的耐性【3】而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训练的目标能与预期相一致,从而坚持不懈。通常情况下,教师制定的训练计划也可能存在偏差,而学生的心理容易受到体育训练的结果波动【4】。因此,当教学工作者通过体育训练让学生能够具有心理美感体验以后,也要对他们的每一阶段体育表现进行评价,尽可能做好心理辅导,可以在分解出体育技能,让学生训练,在这一过程除了培育学生良好的训练技能以外,还应培育学生行为文化,例如让学生训练长跑时,不单单让学生能够间歇训练培育美感协调性,还应借助情境创设让学生具有长跑精神。
5.参考文献
[1]席小平.浅析体育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7):52+54.
[2]肖晶晶.体育训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J].纳税,2017(23):186.
[3]权利.浅谈参加体育训练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1):23+25.
[4]陈艳.体育训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18):153-1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